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那些深刻在生命裡的故事

發布日期:
作者: 巧爾。
點閱率:1,176

你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嗎?我筆寫我心,您會怎麼看待自己的成長過程,並書寫個人的生命故事呢?
上旗文化出版的《眠床佇佗位》是我的高中同學--陳阿月老師的生活散文文集。阿月伴兒成長,信手拈來自己的童年生活景象當做兒子阿寬的床邊故事題材,說著說著如同在挖掘寶庫,一個個的童年成長經歷倏忽眼前,編織出作者阿月老師生命中經歷的鄉情、親情、人情、友情、物情等種種情誼網絡。
《眠床佇佗位》文集從描寫阿公在炎炎夏日以天為幕,以地為床的創意發想揭開序目,我想這是阿公常年累月接觸汪洋大海所長養出來的曠達豪情。寫成長背景,海邊的生活、牽罟、摘土豆、剝土豆、海砂炒土豆仁等生活景象,筆觸自然,讀起來非常生動有趣。
童年的阿月睡覺時愛抱著阿嬤,摸著阿嬤軟軟的耳垂,好有安全感;陪阿嬤最後一趟的海邊巡禮,好似對海邊家鄉的告別;阿月婚後伴夫婿進修遠渡美國,阿嬤思念孫女,叨念著什麼時候會回來?嬤孫情誼濃郁感人。
描寫親情交織著物情的母愛。在物質貧脊的年代,婦女免不了要為張羅一家子的吃食而煩惱,但阿母不忘在孩子生日時煮一顆帶殼雞蛋,給小壽星一點小確幸;一塊錢買十顆糖,家人均分共享;除夕夜阿母自製土豆糖,是家人迎接歡樂新年的前奏;阿月被機車撞到就醫返家的路上,阿母特意補償一塊麵粉煎,讓小阿月獨享這份好滋味,暫時忘卻皮肉傷痛。艱苦的環境促成了婦女的才思巧手,也促長家人苦中作樂的生存之道。
在阿月眼中,阿爸是標準的台灣大男人,是至親卻疏離,直到大學畢旅搭郵輪初嘗暈船之苦,方能體會阿爸在無邊無際的海上工作的艱辛,爾後,當阿月時不時向阿爸討教討海情事,阿爸好似找到一位知音,盡情開講他熟稔的漁洋作業,進而拉近父女間的距離。人世間,物的分享常是情感濃密之呈現,所以當阿爸親栽的龍眼樹結實纍纍時,老人家極力守護,執意保留幾串龍眼等待女兒返家摘取食用,道盡了父親對女兒的愛。
阿月的成長故事縱向描寫四代祖孫互動情景,橫向寫長她一歲,溫和護妹的姊姊,是阿月學校的靠山;舅媽當年獨排眾議,以阮阿月「自然就好」,為因瘦小而感到自卑的她解圍,安住了她下沉的內心;還有帶作者姊妹二人看電影初體驗的四舅,愛心滿分的新導師,嚴肅卻能從善入流的體育老師,情義中人的郵差伯伯,作者阿爸的好朋友木桂伯等等,流露真摯的親情與人情。
阿月筆觸細膩,誠懇質樸,整本書就像是部有情書,娓娓道出她對家鄉人事時物無盡的思念,讀著這麼深情的告白卻不沉重,反而趣味盎然。最特別的是,親兒阿寬愈聽愈有趣,給媽媽諸多回響,母子二人就事討論互動,想法交流情意交融,阿月對兒子阿寬說的成長故事,不僅僅是床邊故事,也是親子教養的好題材。阿寬靜極思動,為媽媽阿月的散文集畫插圖,母子聯手出擊,實為佳話一段。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