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說故事》烈嶼公車上路日車掌小姐留倩影
金門自晉代五胡亂起,中原義民陸續南遷渡海來金避難,大都定居在臨近大陸的沿海地帶,逐漸形成後浦和沙美市街,成為島上最繁華的城鎮。早年,民眾往來後浦和沙美之間,泰半以雙腳徒步,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就是騎乘騾馬,來回一趟差不多需要一天的工夫。
民國三十八年國軍轉進金門整軍經武,積極備戰之外,也大力修築公路,後浦與沙美之間,開闢了一條可以行車的泥土路,司令官胡璉將軍下令,只要民眾路邊舉手攔車,軍車駕駛都得停車,方便民眾搭便車。後來,出現民間以淘汰的吉普車改裝成「包車」,往來後浦和沙美載客,每人收費五塊錢,隨後,也出現兩部「金東」的營業車,加入載客的行列。
民國五十二年五月一日,政委會成立「金門縣公共汽車管理處」,由縣府提供公車讓民眾搭乘,司機大都由從軍中退役的駕駛兵擔任,另招考金門姑娘任車掌小姐,負責隨車售票,開啟金門大眾運輸服務新里程。由於是政府機關的「頭路」,待遇豐厚,成為女青年嚮往的工作,因此,「車掌小姐」個個是金門美女,成為時下許多男士追求的對象。
民國五十七年間,小金門成立公車站,開闢環島南、北兩條行車路線,圖為當年派駐烈嶼的兩位李姓「車掌小姐」,站在有車頭式的公車前留下美麗的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