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一副宗祠楹聯

發布日期:
作者: 張之傑。
點閱率:1,062

十二月十六日(四),天氣晴朗,內人說,她還沒去過龍山寺,那就去走走吧。搭捷運新店線到西門站,轉板南線,走一站就是龍山寺。一出站,就看到成排的牛形人偶。詢問路旁店家,才知道今年的燈節迄未舉行,眼看今年就要過完,不能不辦了。店家說,從十七日起至二十七日,每天下午五時開始。如今的燈飾以LED燈為主,失去傳統燈會的氣氛,我是不會去看的。
我們往龍山寺走去,廟門口附近有家舊書店暨古董店,門口有兩塊楹聯牌,左右各一,木質飽經歲月,一看就知道是清代之物。楹聯,又稱楹對,位於楹柱上。有些直接刻在楹柱上,有些是掛在楹柱上的木牌,這家店家的楹聯屬於後者。龍山寺是台北的重要觀光景點,這些店舖主要做觀光客生意,如今由於疫情,大多門可羅雀。我將上下聯分段放大拍照,回家後辨識、抄錄如下:

校書燃杖衍宗風天祿文光萬縷
守郡除彪綿祖澤宏農德政千年
              三山林蔚春拜

三山,指福州。署林蔚春「拜」,可見這副對聯不是為廟宇或衙署寫的。研究明史暨台灣史的友人楊龢之先生認為,可能是為鄉先輩寫的。上聯曰「衍宗風」,下聯曰「綿祖澤」,很可能是宗祠的楹聯。
然則林蔚春是何許人?登上中央研究院「台灣文獻叢刊資料庫」,查無此人,可見他和台灣無關。在google上查找,查出他是福州閩縣舉人,曾任福建汀州府清流縣教諭,任內協修《清流道光縣志》(道光九年刊印)。
關於聯語,只能看出上聯詠這家人家家學淵源,下聯詠這家人家為官有政聲,唯不知其出典。長子則時國學深厚,代為解開謎團。上聯典出晉《拾遺記》:「劉向於成帝之末,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黃衣,植青藜杖,登閣而進,見向暗中獨坐誦書。老父乃吹杖端,煙燃,因以見向,說開闢已前。向因受《洪範五行》之文,恐辭說繁廣忘之,乃裂裳及紳,以記其言。至曙而去,向請問姓名。云:『我是太一之精,天帝聞金卯之子有博學者,下而觀焉。』……。」
下聯典出《後漢書‧劉昆傳》:「建武五年,舉孝廉,不行,遂逃,教授于江陵。光武聞之,即除為江陵令。時,縣連年火災,昆輒向火叩頭,多能降雨止風。徵拜議郎,稍遷侍中、弘農太守。先是,崤、黽驛道多虎災,行旅不通。昆為政三年,仁化大行,虎皆負子渡河。帝聞而異之。……」
鑑於上聯典出劉向,下聯典出劉昆,這家人家應該姓劉。從上聯可以看出,這家人家有人入翰林院,文風綿源不絕;從下聯可以看出,這家人家有人官至知府。聯文「除彪」,即除虎,彪有虎的涵意。然而其他方面,如這家人家為何方人氏,入翰林院者是誰,已無從查考。
撰寫這副楹聯的林蔚春,和台灣素無淵源,可見不是為台灣某劉姓人家寫的。即便應邀為台灣某劉姓人家寫的,也不會流落為舊書店暨古董店的裝飾物。毛澤東統治期間,宗祠多遭拆毀,這副楹聯能夠保留下來,運到台灣,偶然間被我看到,也算是緣份了。
大陸改革開放初期,不少文物賣到台灣。台灣漁民和大陸漁民以物易物,許多文物藉以進入台灣。當時中正紀念堂附近的違章建築區,就有許多古董店,到了假日,路旁更有許多古董攤,賣的東西十之八九來自大陸。當時古董店常有大件的東西,我曾看過一對比人還高的木雕菩薩,也看過更大的成對楹聯。我想,這副楹聯就是那時賣到台灣的。林蔚春是福州人,就地緣來說,很可能來自福州一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