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鄉居隨筆》讀書人的傳道書

發布日期:
作者: 拙叟。
點閱率:887
字型大小:

佛教徒為了弘揚佛法,把佛經淺俗化,印成淺明易懂的小冊子,便利大眾容易看容易懂。基督徒為了傳播教義,把聖經改編改寫,也印成明白易懂的小本子,方便信徒們的閱覽。這類書冊,性質相同,用心良苦,我們可以統合稱之謂「傳道書」。我國儒家及諸子的經典浩繁,不是一般人短時間所能閱讀吸收。但是歷代的讀書人也有不少教人修身為善的「傳道書」,這類傳道書,往往是讀書人的讀書心得,他們把心得用簡練明潔的文筆記寫下來,最初用以勉勵自己,及教導子孫。久之,印成著作,用以勸世,期以古聖先賢的思想,影響世道人心。這種設想,和佛教徒、傳教士的仁心善行是同一功德。所以這一類讀書人的撰作,我們也可以稱其是讀書人的傳道書。例如:宋、李邦獻的省心雜言。明、王達的筆疇,明、王禕的卮辭,明、陸紹珩的醉古堂劍掃,明、洪自誠的菜根譚。明末清初、張潮的幽夢影,清、朱錫綬的幽夢續影,清、王永彬的圍爐夜話。這些小書,都以簡潔的格言方式寫成,在著作中另成一類。置其中任何一冊於案頭,可以當作我們對自己的勵志書,時時提醒我們的良知,檢點我們的行為,庶幾可以減少過失,不致造成罪孽。茲篇略述圍爐夜話。

讀書人一輩子讀書,都會有豐富的讀書經驗及不少的佳言語。永彬先生在圍爐夜話中說:「何謂享福之人?能讀書者便是。」能讀書的人,都是把讀書當為樂事。能夠讀書,能夠靜心致志的讀書,當然是享福之人。這是古今中外讀書人的共同體認和心聲。

先生又說:「讀書須切己用功。」讀書是自己的事,不能切己用功,便不可能得到益處,也就不可能享受書中的樂趣。「心不外馳,氣不外浮,是讀書兩句真訣。」讀書絕不是讀給人看的,神定氣閒,平平實實的讀書,而後能有自得之樂,也才能獲得書中的精華。

先生宣揚儒家思想,他說:「對聖賢言語,必要我平時照樣行去,纔算讀書。」這就是說,我們在讀書中,對於聖賢的好言語,不但應虛心接受,消融吸收,成為我們思想的一部份。而且要在我們的生活中,隨時隨地身體力行,把聖賢的思想,化為我們的行為,造就我們的人格,這樣才算是真正的讀書。先生又說:「聖經賢傳,乃古今命脈所係,人物悉賴以裁成。」各類人才的栽培育成,都由各類專門智識的書籍而來。但是人才的高下優劣,以及他對人類國家的貢獻,卻需要看他的思想品格而定。因此,聖賢經傳,是古今文化命脈所在,也是裁成堂堂正正的人才所在。

因此,先生談精進學業,常與修養品德並論,且多令人警省的話。他說:「人品之不高,總為一利字看不破;學業之不進,總為一懶字丟不開。」這裏所說的這一個「利」字,古今中外,就不知害死了多少人品!更不知害死了多少人命!利有公利、私利之別,為國家社會爭公利,或無可厚非;為個人自己爭私利,也無可厚非,但都應該見利思義,有限度,有克制。否則何止是人品不高,抑且災害人類,禍國殃民!「懶」字使人學業不進,百事皆廢。更甚者,懶而不學,無一技之長,缺乏謀生能力,因而墮落,淪為街頭流浪漢、流氓搶匪!這一個「懶」字,也不知毀了多少古今人才!不知毀了多少可貴生命!

談處事、立言,先生說:「大丈夫處世,論是非,不論禍福;士君子立言,貴平正,尤貴精詳。」這仍然是儒家的思想,是做人的處世原則,立言根本。談德行:「人之足傳,在有德,不在有位;世之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此可見我國傳統思想,視品德高於權位,行為重於口說。

談異端邪說:「人知佛老為異端,不知凡背乎經常者,皆異端也;人知楊墨為邪說,不知凡涉於虛誕者,皆邪說也。」補充解說「異端邪說」,非常正確精詳。不過,若以現代思想言論自由而言,佛、老、楊、墨的思想言論,都不能說是異端邪說,他們都各有他們的精義及見解。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