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浯島念真情》島嶼淺唱─建功嶼生態

發布日期:
作者: 藍茵。
點閱率:842

「夏墅查某,褲底濕」,從小,就聽大人們講這樣一句順口溜,夏墅,是離金門縣金城鎮不遠的一個村莊,聽說,以前,村莊的人要進城,都要涉水而過,所以才會有這樣一句順口溜,據說,現在的金門縣立體育館,以前都是屬於汪洋大海,現在的民族路,以前漲潮時,水都會淹上來到住家的門口哩!

浯江溪口的紅樹林,生態資源豐富,我因為娘家就在金城,小時候常常有機會到溪口看招潮蟹活力奔騰的景觀,撿沙螺,看寄居蟹快樂的在水中忙著找食物;還有彈塗魚活潑的彈跳其間,現在因為在國家公園工作,而有機會認識許多水鳥,所以開始學習看白鷺鷥、翠鳥等不同的水鳥,又跟植物的老師學會認識海茄苳、水筆仔等紅樹林特殊的生態。

在浯江溪口外,有一座小島,以前都聽大人稱那是一座「痲瘋島」(閩南語叫太哥礁),因為以前醫藥不發達,得到痲瘋病無法治療,只有送到小島上隔離,後來,國軍來了,這座小島成了軍事上的一個據點,我們小老百姓從來也沒有機會登上小島。

記得民國九十年,兩岸局勢和緩,啟動小三通,當時金門縣政府首先接待了一批民國三十八年因為國共關係,兩岸中斷來往,因而被滯留在大陸的金門鄉親,我記得那時在金門國家公園古寧頭的雙鯉濕地自然中心值班,有機會為這一群離鄉五十年的鄉親服務,其中有的和我一樣是金城的女兒,當她看到我們的展示櫃裡的景緻,脫口而出的指著那座小島說:「啊!太哥礁啦!」。

痲瘋島,後來由於軍事上的需要,而成為軍事據點,在兩岸局勢和緩的變化中,島嶼的軍事色彩淡了,如今交由金門縣政府觀光局管理;今(93)年四月,外甥帶著雙胞胎,我和女兒羽、姪女珍第一次登上這夢幻中的島嶼,走在觀光局特別打造的石板路上,海水和石板的水乳交融,營造了豐富的生物環境,我們在石縫間找到許多不同的螺,還有一些寄居蟹,島嶼旁的礁石更孕育了種類繁多的螺貝類,踩在那含水的泥沙上,可以深深的感覺,那澎湃的生命力,讓人感動!

島上有許多軍事的遺跡,如碉堡、防禦工事,還有一些仙人掌的軍事防禦植物,我戲稱連植物都很戰鬥哩!姪女珍看見攀附在石頭上的陌生植物,找我去解說,原來是薜荔,常以不定根攀爬在岩壁或樹上,別名風不動。

我很有興趣的在島上漫步,也許因為後來該島是一座軍事據點,所以遺跡都是戰役為多,記憶中,那些被流放在島上的痲瘋病人,是怎樣的一種被塵世所遺棄的寂寥景況,那種淒楚的情境已無處可尋,但是相信在金門人的生命歲月中,那仍是一頁讓人憐惜的過往。

前年,辦了一個自然生態之祣,邀請金城國中黃靜柯老師,從浯江溪口談生態和地質,才知道這一帶的地質景觀非常豐富,有極具特色的「貓公石」有閃閃發亮的「石英砂」,可以找到切過花岡岩脈的「煌斑岩脈」,那樣的生命力,讓我們明白原來即使是石頭,其實它也是滿含生命活力的。

我們一群人,分成幾組,各自活動,雙胞胎一家在島上鑽進鑽出,好像玩成官兵捉強盜一般,羽和同學緩緩走在石板路上,讓海風帶著鹹鹹的味道,吹在臉上,體會海島的滋味,我和珍忙著探尋寄居蟹的生活天地,要不去看看綠色的海菜在水中漂浮,體驗海洋豐富的生命力。

涼爽的海風,輕輕的吹著,有一種溫柔的感覺,我們的腳步被風留住,海浪一直打來,潮水慢慢漲了上來,可是,我們依然留戀著海岸的風光,屬於海的滋味,在我們的心上迷漫著,捨不得讓海遠去,我們走在石板路上的腳步慢了下來,建功嶼逐漸遠去,我們的心卻仍被留在島上,聞一聞風的氣味,有一些痲瘋島的滋味,又有一些煙硝味,更多的是風和海的對話,還有青蛙咶咶的叫聲,大地的生態在這一方小小的舞台活躍著。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