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古鳴金》殘酷的百分之五
最近經常看到媒體報導一些關於因為失業或經濟壓力而導致自殺或殺害親人子女的事件,頗有一些感受。從私的層面講,這當然攸關個人競爭力的問題,從公的角度來看,其實也反映了整個社會、乃至國家整體發展環境相對於全球局勢而言所呈現的困境或衰退。
姑且不論選前選後媒體發佈的一些關於臺灣的各項競爭力指標排名如何,現實上,整個社會資源與競爭能力分佈不均的情況已經非常嚴峻。簡言之,目前臺灣社會的競爭力資源分佈已經逐漸跳脫常態分佈的鐘形模式,而是整個中心點呈現整體右移弱化的情況。
這是什麼意思呢?統計學裏常會提到常態分佈,也就是說大多數情況下,不管是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中,涉及到落點分佈的議題(例如:學業成績的表現、財富集中的情況:::等),一般而言,表現特別好或特別差的、特別富有或特別窮的,都是比較平均的落在曲線的兩端,大多數的人士集中在中間(例如:社會上常說的中產階級就是),呈現出中間多、兩端少的對稱分佈形態。
目前我們國家的某些競爭力指標或許有所上升,但是,反映在現實社會裏卻有點距離。大家一定聽過80/20法則,簡單說就是指社會上百分之八十的資源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上。前面曾提到的常態分佈變形的問題對應到80/20法則,可以說目前臺灣社會呈現的狀況也許已經是85/15法則或是90/10法則。這種變化,正足以說明我們的社會的競爭力資源越來越趨于集中在少數人手上。
應該是民國七八十年左右吧,臺灣的傳銷業者經常在激勵大會上引用一個國外的報導數據,內容是一個關於人類的生活品質與相對壽命的調查報告。解讀這樣的報告,從正面來看應該是非常鼓舞人心的、激勵士氣的;但若是從反面來看,也十足增添了一般人的無力感。這個報告的相關內容大概如下:就是說平均而言,每一百個人活到了六十五歲時的生活情形是怎樣的呢?答案是:只有一個人會獲得社會上普遍認可的所謂實質的成功;有四個人可以過著比較舒適的生活;有五個人還得靠繼續工作才能維持基本生活;另外,已經有三十六個人會因為生病或遭到意外事故而死亡;剩下的五十四個人則會變得一文不名,或是還得依賴政府的補助及社會的救濟過活!
換句話說,每一百個人中,只有五個人可以過著比較舒心、愜意的生活,多數人則要庸庸碌碌、渾渾噩噩以終。因此,如果一個人想在退休或年老以後,仍然擁有舒適而良好的生活品質,就必須想方設法成為那百分之五的領先者。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場殘酷的生存競賽,邁向成功的路是如此的狹窄艱險,除非我們已有充份的思想準備,也有著強烈的意圖,同時也知道用何種方法,我們才有可能在人生的舞臺爭得一席之地;否則,在我們努力了一輩子之後,還是難免要一事無成、一文不名!
不管是殘酷百分之五生存法則、80─20法則顯然都不是常態分佈。現在這個社會是,就算你想保持中庸都已經不可得,「要不卓越,就是低下。」看似殘酷,卻是現實。
英國經濟學人去年底曾有一篇名為︽完美大未來───全球化機遇與挑戰︾的報導,針對目前全球化的現實,其中也提出了一個新的觀念:就是所謂「全球統治階層」(Global Ruling Class)。報告中指出,目前處於這個階層的人數大約有二千萬人,這兩千萬人主宰著這個地球六十幾億的人口。可以說整個地球的生存資源都操控在這個階層的人身上。二千萬相較於六十億,說明的是另外一個更為尖刻的資源掠奪與分佈。地球上平均起來每三百個人當中,只有一個人可以躋身到這個可以主宰別人命運的圈圈裏頭。從一般人所認知的常態分佈,到所謂殘酷的百分之五,或是躋身到只有三百分之一的全球統治階層,都很現實的反映了一件事,在今天這樣一個網絡社會,全球一體化日趨明顯的狀況下,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抱持著與人無爭的心態就可安然無事。競爭力作為個人或是社會及國家的資源,已經勢不可逆轉,如果還沒有強化自身競爭力的意識,則我們這一刻已經快要到嘴邊的煮熟鴨子,很可能在下一瞬間就變成別人盤中的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