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仙洲鳥語》賞鳥第一招:辨識鳥種

發布日期:
作者: 李玉鳳。
點閱率:855

對於捕捉食物的方式?也可從中辨識,如伯勞鳥,被視為金門小猛禽的牠,並非猛禽類,只因牠殘忍,一捉到獵物就不放,會模仿其他小型鳥類的叫聲,而引誘獵物上鉤,也曾見牠把小雨燕的巢給拆了,把裡頭的蛋、小鳥給吃了,連老鼠他都敢捉,更不用提其他小型鳥類了,這就是伯勞的行為特徵。

(三)顏色、條紋、圖樣

鳥類羽毛的顏色、配對方式,為重要辨識方式,尤其陸鳥更是色彩豐富,為識別的重點。像金門的褐翅鴉鵑和番鵑,這兩種鳥曾使許老師誤認褐翅鴉鵑為番鵑好一段時間,因而賞鳥人被騙了好幾次。許老師是一直誤認牠是番鵑後,連想都不想,看都不看的認定他就是番鵑,直到聽別的鳥友提起金門有從大陸飛來的褐翅鴉鵑後,才知誤認。牠們二者同屬杜鵑科,為堂兄弟關係,日前金門很多,其特徵為上背、翼為一致棕色,其餘全身為黑色,翅膀飛起來時,羽毛呈棕色,大小接近喜鵲樣,而番鵑金門較少。

水鳥中嘴巴有塊大紅色,有如紅蘿蔔樣的為裡海燕鷗,至於開始賞鳥後,需注意羽毛色澤,最好去認識一下翅膀張開與合收起來的位置,飛行時是怎樣,站立時是哪個位置,很多圖鑑上有明確說明,此非研究生物,但鳥類站和飛行時是不一樣的,需花些時間去了解、研究。

野外的特徵,一眼就可看出不一樣的地方。像花嘴鴨,現在金門非常多,變成了留鳥,金門何處有吃的,他很熟悉,因而改變以往的習慣,適應金門環境後就不離開了。

鳥兒身上有什麼?顏色如何分佈?眼、頭、胸、頸、背、腰、尾羽、爪:::是長怎樣,可看圖鑑把它記下來,賞鳥多了,記多了,你就會認識愈多,身上有何特徵,器官的位置是必記的重點。

(四)特徵、棲息地、時間

棲息地指的是鳥兒常在哪兒出現的位置,某種鳥會停在樹上嗎?會停在樹梢?中間?底層?這影響很大。什麼時候看哪一種鳥?在什麼位置看到?這都能告訴你很多訊息,陸鳥、水鳥就是依棲息地的不同區分出來,像大杓鷸一定在海濱、湖泊、河岸出現,不會在樹上出現。高翹?也一定會出現在水邊,農田出現機率非常少,大部分在淺水處,牠的腳很長,對水的深淺要求不嚴格,故以長腳涉水。而花嘴鴨則會上岸吃高粱,環頸雉則在草叢地上行走。生物的演化,使各種生物間各自建立自己的生活領域,以避免食物和棲息所的競爭。

在野外賞鳥時,若能熟悉各種鳥類的棲息地和出現的時間,自然能很快的辨識出鳥類來,是過境鳥,是留鳥等等即可知一、二。

(五)叫聲

這是許老師自己覺得較弱的部份,各種鳥類各有不同的鳴叫音調,你要如學習言語般的多看多聽多接觸,才能有深刻的印象,以增加記憶。金門地勢平緩,如果在台灣深山樹林深處,你常只能聽到鳥鳴,就是見不著影,此時,只有靠聲音之辨識出是何種鳥了。但有一點需注意,如果我們前面提到的棕背伯勞會模仿小型鳥的鳴叫,如白頭翁的叫聲以誘獵物,當然模仿出的聲音,多少會有些變音或不及,只要你經驗豐富,當可很容易分辨出來。

以上為許老師提供的五種辨識鳥類要點,初學的我們聽的霧煞煞,我想最好的學習法就是多與老鳥們去賞鳥,從他們的經驗中,學習辨識方法,逐漸體會、深入、領悟,相信多接觸後,自己也會有一番新的領會出現。(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