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上前線
「春季裡,桃花紅又紅,行行萬里長。走一程呀又一程,走一程呀又一程,走呀走呀,走呀走呀走不停:::。」
「今朝呀,走東門,明朝呀,走西門。好像那山水往下流,郎呀,流到幾時方罷休?」
這是民國三十八、九年間,我們從大陸一直唱到台灣,金門的兩支流行歌曲的片斷。前者叫︿四季美人﹀,後者叫︿東山一把青﹀。
其實,那種「走呀走呀走不停」的離亂鏡頭,自民國三十七年,張靈甫、黃伯韜等將軍先後分別於孟良崮、碾莊自戕殉國之後就出現了。到徐蚌會戰失利,中共渡江成功,東南半壁江山的一些重要城鎮和交通線上,更是滿上加滿的塞滿了「走呀走呀」的軍人、難民和傷兵。人人如落花飛絮,在忙碌地尋找明天,可又不知明天在那裡。耳邊卻是大街上一家接一家的招徠顧客的流行歌曲,眼前是看不完的戲劇和電影。因為,軍人、傷兵和軍方收容的流亡學生,都不收門票。進了電影院,正片放映前,播放的也是流行歌曲。如此一遍遍的聽,聽多了,便無師自通。尤其是那些採自民間曲調的歌曲,像︿孟姜女﹀、︿嘆十聲﹀之類,聽幾遍就會了。我就是在那種「優良」的音樂環境下,學會了哼流行歌曲。
那時,剛從山窩窩的家鄉出來,見了不少「世面」,又開洋葷的看了電影,且學會了哼「春季到來綠滿窗,大姑娘窗下繡鴛鴦:::」等時新歌曲,內心頗覺得意,且有「此行(離鄉背井)不虛」的滿足感。至於電影和歌曲的主題意識,根本不懂。例如,當時紅透大江南北的︿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和︿血染海棠紅﹀等片,一般觀眾也只是在「外行人看熱鬧」的階段,我是連熱鬧也看不清楚,更別說是「門道」了。大家只是懵然地看人家歌哭,根本不知道那是中共在文化戰線上的「攻心炸彈」(毛澤東後來讚美︿八﹀、︿一﹀兩片「可以抵得百萬雄師!」見唐紹華︽文壇往事見證︾),也不知「八」、「一」兩字連起來的含意(「八一」即民國十六年八月一日,中共南昌「起義」的紀念日,並為建軍節),更何況是那兩個片名可引申出來的南宋、南唐的亡國故事及其影射了(「八千」句為岳飛詞,「一江」句為李後主詞,兩個朝代皆在江南,國府也在江南)。至於「血染海棠紅」(該片拍於渡江之前)五字,我們也聯想不出「血染中華」的恐怖。而吳鶯音(一直在大陸,晚年赴美)唱的︿月落烏啼﹀:「月落烏啼霜滿天,家家無火對愁眠。東家沒有米和麵,南家沒有油和鹽,西家的閨女沒褲穿,北家無柴煙囟不冒煙。朋友啊,請你想一想,大家難度中秋節,幾時能過太平年?」我們當然也想不到是中共刻意要激發民怨,「唱衰」政府的「哭喪調」。因為,「當時的聽眾(包括我們)是渾噩懵懂的」(水晶︽流行歌曲滄桑記‧楔子︾),誰有文學研究、文藝欣賞與批評的學養和功力?
不過,歌聲是很動聽的,不管是具有民謠風味的小調,如︿牆﹀、︿送君﹀、︿孟姜女﹀、︿嘆十聲﹀、︿五更相思﹀、︿鳳陽花鼓﹀:::等,或是比較文縐一點的︿燕雙飛﹀、︿花弄影﹀、︿斷腸紅﹀、︿天長地久﹀、︿天上人間﹀、︿燕燕于飛﹀、︿湖畔四拍﹀、︿秋水伊人﹀、︿不變的心﹀、︿何日君再來﹀:::等,或是郎呀妹呀的︿南風吹﹀、︿敬郎三杯酒﹀、︿千里送京娘﹀、︿郎是風兒姐是浪﹀:::等,或是批判現實的︿秦淮河畔﹀、︿紅燈綠酒夜﹀:::等,以及具有某種暗示性的︿莽莽神州﹀、︿四季美人﹀、︿東山一把青﹀、︿蝴蝶翩翩燕子飛﹀:::等,真可說是「年輕的哥兒,那個不多情」於它們呢?
於是,我和同學們就被「走一程呀又一程」,「好像那山水往下流」的歌聲,攆到了汕頭,流到了台灣。然後,那些流行歌曲又像依人的小鳥般,跟著我們上了前方──金門。
從台灣到金門,我們原有著「帶兵練兵」,進而「上馬殺敵,下馬治民」的初願。誰知到了金門,願望落空,且有「茫茫來日愁如海」(黃景仁)的悲嘆。同學們三五一聚,除了發牢騷外,就是談談丁迪先生(曾執教於怒潮,江西雩都人)的「靜思一得」,和哼哼流行歌曲來消愁破悶。偏巧,有位同學有從家鄉帶出來的歌本,裡面有隻︿秋詞﹀:「桂風飄,又來到小小的園裡。苦的心腸,死的靈魂,也有了沉醉意。誰的青春,誰來憐惜?苦惱又誰能替?往日的歡樂,甜蜜的笑語,就永遠沒有歸期。/菊花黃,又捲起深深的紅袖。已往美夢,今朝淒涼,愁也不勝愁。自己做錯,怨不得人,自作自己受。興奮的歌聲,熱情的淚流,再不來我的心頭。/你知道,那悠悠秋風又是一年過。得過且過,對酒當歌,愁來時再說。自己青春,自己憐惜,別人可管不著。過去的荒度,將來的殘落,現在可寶貴得多。」
這隻帶有日本風味的歌,是否為台中人何非光所導演的︽東亞之光︾裡的插曲,由山本大尉的妻子所唱出?不得而知。但是,歌的意境,卻使我們一唱三嘆。每每唱著喝著,就情不自禁地唱出了眼淚。
同學中,不少來自都市,出身名校,家裡有留聲機或收音機,他們唱過的歌,比我聽過的還多。像︿江南夢﹀:「白雲飄,青煙繞,綠蔭的深處是我的家啊!小橋啊,流水啊,夢裡的家園是路迢迢啊:::」︿江南之戀﹀:「我家在江南,門前的小河繞著青山。在那黃花綠葉的城池,我懂得怎樣笑,怎樣歌唱:::啊,江南,別離時,我們都是青春年少,再見時,又將是何等模樣?」︿母親的呼喚﹀:「遼河的水呀,松花江的浪,那樣的沉痛那樣悠長,馱載著千萬個母親的哀傷:::家鄉的田地要你耕種,家鄉的痛苦要你分嚐:::孩子們喲,母親在呼喚你:::。」(此歌是張學良帶著子弟兵入關後,中共為掀起他們的鄉愁,以便拔去背上的芒刺而作):::等,我們也常是一遍遍地唱著,一首首的傳抄著,因為,歌詞很有詩味,旋律又優美,並不是為抒發鄉愁。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