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上前線
整個來說,我們在金門唱過的流行歌曲,若依民國四十三年七月二十六日,中國文藝協會常務理事陳紀瀅等發起的「文化清潔運動」來檢驗,絕大多數都犯了「色」(赤黃黑灰)禁。幸好,政府那時忙於改造和肅清匪諜,尚未啟動「禁書禁歌禁電影」的「國安機制」(「文化清潔運動」宣導後才設禁)。因此,每當逢年過節或慶典會餐時,連上的代理指導員(怒潮同學),總會鼓勵大家南腔北調地「兵唱兵」的來助興。有一次,我們四個從「革命擔重任,萬里赴長征,氣吞河嶽,雲滿長城」的︿行軍樂﹀歌聲中出來的見習官,就率先唱了︿送君﹀、︿蕩湖船﹀、︿漁光曲﹀、︿敬郎三杯酒﹀、︿月兒彎彎照九州﹀等歌,唱出了一陣陣掌聲,這當然不是因為我們唱得好聽,而是連上兄弟自大陸到金門後,從來也沒有這樣輕鬆活潑過。
民國三十九年十二月,文協已喊出「文藝到軍中」的口號。次年五月,總政治部蔣經國主任號召知名文藝作家支持「文藝到軍中去運動」。四十一年六月,又提出了「兵寫兵,兵唱兵,兵演兵,兵畫兵」的口號。另一方面,上有「康樂總隊」,下有各層面的「康樂隊」、「藝工隊」。此外,還有女青年工作隊和勞軍團隊,各康樂隊的成員和勞軍團的影歌星,都是從大陸個別或隨軍入台的,他們演唱的歌,可說都是從大陸帶出來的「老本」。不過,他們的影響面廣,影響力大,不像我們只在私下或會餐時唱唱,然後,又隨著個人及部隊的異動,跟著離金而去。所以,跟著影歌星們流浪到金門的流行歌曲,有些應已經落地生根了。
回首前塵,流行歌曲跟我們一樣,像蒲公英般離開了原鄉,落腳於一塊塊的新原,找到了生命的寄托,逃過了原鄉人「劃清界限」的遺棄與批鬥。(按:中共建政後,凡是「蔣匪」的征屬,一律打成黑五類,親戚族人,皆敬鬼神而遠之,至於電影的編導、演員,流行歌曲的詞曲作者和演唱者,絕大多數都受到批鬥或冷凍,因為他們曾替資本主義和封建社會服務過,連帶的,他們的作品也就不能再演再唱。即使是以前批判現實,醜化國府,或替窮人打抱不平的「西家的閨女沒褲穿」、「捕魚的人兒世世窮」等,也就由英雄變成狗熊了。其實,幾億藍螞蟻,看來是「一律平等」了,但新的「孔宋豪門」又誕生了,一窮二白的人,比以前更多。他們怎能用對付敵人的矛來回攻自己呢?當然要禁演禁唱,死也不得翻身了。)
雖然,那些流行歌曲客居異地時也受了不少委曲,但一直有不少文藝人士替它們申冤。而邱慎芝、關華石的︽歌壇春秋︾、︽群星會︾,白茜如「部長」的︽九三俱樂部︾,以及許多廣播電台、歌廳(含淡水河、新店溪的露天歌廳)、舞廳、同樂晚會,都替蒲公英們提供了一座座展現生命笑容的平台,致未留下斷層的遺憾。
不錯,文藝曾被中共利用作戰鬥的武器,我們卻不曾研發這方面的新武器。一覺醒來之後,也只知一個「禁」字。其實,「禁」不如「民可使知之」的「放」。所謂「使知之」,就是趙友培先生曾在︽藝術精神︾一書中說的:「文藝批評是藝術欣賞的理智化。文藝欣賞是有原則、有見地、有系統的釋義:::::批評的任務,原在幫助讀書。」換言之,就是要克服萬難把那些攻擊政府的「文化炸彈」形成的背景(含我們在施政上未盡如民意的措施),及可能造成的影響,客觀地分析、解釋、並評論給大家聽,方能化害為利。如︿月落烏啼﹀那幅窮人生活的寫照和嘆息,其中沒有柴米油鹽的景象,確實世有所聞,即在當時中共盤據的「蘇區」(蘇北與陝北),也不例外。惟「閨女沒褲窮」,就誇大得離譜了。因為,除非全家都沒有一根紗,否則,閨女總有塊蔽體遮羞的破布。再者,貧窮的原因不外天災人禍(含外患內亂及人謀不臧),這種文章還不好做嗎?而且絕對可以做到中共身上去。可惜,當時的文藝鬥士們,卻是寒蟬於前,又鋸箭(文藝清潔)於後。結果,越禁越有人想看、想讀、想唱。而鋸不掉的就只好改了。如把︿蘇武牧羊﹀中的「白髮娘,望兒歸,紅妝守空幃」,改成「白髮娘,已西歸,家破人亦非」,又豈止是狗尾續貂而已?
文藝作為鬥爭的工具,在教育不普及,民智欠開化,資訊不發達的時代,是蠻有效的。但是,反制的方法,決非只有一個「禁」字。以此類推,政府當年在金門所實施的各種「禁」,除了已帶給居民極大的不安與不便外,恐怕是沒有「輝煌」的成效。︽尼姑思凡︾裡有句話說得好:「佛門縱有千把鎖,鎖不住尼姑的一顆心。」不怕尼姑去找小伙子,最怕不知如何去教她不想去找那小伙子。籃球等漂浮物,固可幫助金門的軍民去「叛逃」,若能使他們有籃球在手而不願逃,那才是真功夫。瞧,現在金廈已直接通航,可有誰攜家帶眷一去不回?
話說得太遠了,還是來唱一隻禁不死的老祖母級的老歌︽毛毛雨︾吧:
「毛毛雨,下個不停,微微風,吹個不停。微風細雨柳青青。哎喲喲!柳青青。小親親,不要你的金。小親親,不要你的銀。奴奴呀,只要你的心。哎喲喲!你的心!」
要煞車了,只唱第一段。瞧瞧,小兒女的純純的愛,「黃」在那裡?「淫」在那裡?當年在后盤山初戀了這隻歌,一直熱戀到垂垂老矣,也算得上是「海枯石爛,此情不渝」了。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