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憶往》古厝的回憶
隨著工商業的發達與進步,人們莫不嚮往著都市生活,紛紛搬出了自己的村落,擠進熱鬧的市區;或者蓋了新樓房,以石灰牆取代紅瓦磚,漸漸的,一個原本人聲鼎沸、自給自足的村落,現在只留下那些低矮的古厝整齊的排在馬路兩旁,年輕人都走了,只剩下老一輩的人還依戀著這份古老的氣息,還肯看顧這些老房子,陪伴過往的歲月。
我所居住的地方就有很多古厝,一間間燕尾高翹、護龍偌大、樑柱華美的古厝現在大多沒住人了,有些殘破、有些倒塌了,有些雜草叢生,根本進不去,一眼望去,「殘屋破瓦」、「了無生氣」的景象令人唏噓,很難想像當年繁華的光景在多年後竟成這副模樣。近年來,隨著觀光業的發展,許多村落被定位為歷史遺跡成為觀光勝地,例如:山后、水頭、珠山等,古厝才又受到大家的重視,紛紛重新整修或是局部翻新,我想,中國人畢竟還是有著「落地生根」的觀念,在外打拚了一輩子,最終還是要回來的。
總在每年的春節期間回到古厝拜拜,一面感謝祖先的庇祐,順道回味過往的生活,雖然我沒有實際在這裡住,但從大人的講述中我彷彿也有親身經歷的感覺。家中的古厝是三合院式的,這種最常見的閩南式建築由一個三開間的大落,和東西兩個廂房所組成,中間圍出一個小空地,這一塊小空地有許多用途,可以當成小孩子遊玩的地盤,平時也可以養些家禽,到了收成之際,更是穀物的天地,曬滿了高粱、番薯簽、花生等農作物。神奇的是,這樣的一間古厝當時住的不只我們一家,共有六家人同住在這個屋簷下,所以,應該說是每一個房間就住了一家人,「天啊!這樣怎麼住呀!」我想你一定會有這樣的疑問,就連母親每次憶及這段往事時,也不禁懷疑過去的日子究竟是怎麼熬過來的,幾十個大人跟一群家畜,還有一堆頑皮的小傢伙就住在這麼一間古厝,誇張的是有時還會有「鴨霸」的軍人強行住進來呢!
媽媽領著我巡視每個房間,一一描述當年的生活情景,「這間是某某叔叔住的,他們那時還在這裡生了雙胞胎呢:::」「這間是我們住的,一共住了六個人,那時你阿公還常常喝醉酒,酒味薰滿了整個房間,真受不了:::」「這間是隔壁嬸嬸家住的:::」媽媽指了房間的一處牆腳說:「當年八二三炮戰時,一天晚上,我們在這裡吃飯,突然聽到砲彈聲,正當要跑時,一個砲彈就射了進來,打到這裡,還好當時沒人坐在這裡,真是祖先有保佑啊!」我走近一瞧,真的發現水泥的顏色不太一樣,應該是後來才補上去的。走到了院子,媽媽笑著說:「每次我們吃飯時,家裡養的那頭老黃牛就會適時的演出『方便記』,真是讓我們哭笑不得,吃飽飯後一刻不得悠閒,還得趕快去清理那些『肥料』。」古厝外部的磚瓦有些脫落了,內部的牆壁和地面都還保有原來的風貌,就連古時候使用的桌椅、傢俱也還一一留在原來的位置,只是,多了一些『怪客』,雜草和灰塵各自選了自己的腹地,正肆無忌憚的展開一耐力賽,不知他們是想和「磚牆石壁」的古厝比賽呢?還是想和「永恆無期」的時光比賽呢?
走出了古厝,回到家中,就好像從時光機的軌道中切換,硬生生的把我從四十年代的生活中拉回現實生活,不知怎麼的,腦海中的影像還是暫留在古厝的一景一物中,我想所謂的「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應該就是這麼一回事!時間不停地往前推移;世界不停地向前進步;生活不停地起伏變化,我們還來不及為今天留下什麼,卻要趕著迎接明天的到來,有多少人會在倉卒忙碌的步調中駐足,為過往默禱?有多少人會在高人一等的大廈中低頭,欣賞古厝的恬靜?可是,家鄉的古厝卻一直停留在當時的光景,他們不曾改變過,或許他們被世人所遺忘、被潮流所淘汰,但是他們一直在永恆的時光裡無怨地等候著、無悔地抗衡著。
夕陽西下,絢爛的晚霞在遠方守候著白日最後一絲的明亮,殘餘的微光斜照在古厝的屋角,幾個老奶奶或倚在門邊或坐在門口,乘著涼風話著家常,語氣中總是帶著一點感嘆和喜悅,感嘆的是時間巨輪無情的推移,喜悅的是活著呼吸的美好;眼角裡總是帶著一點的不捨與期盼,不捨的是往事無人回味,期盼的是遠方的遊子何時才會歸來?
無論身在何方、情歸何處,每個人的心中總該有一個屬於古厝的印象,那段帶著泛黃記憶的歲月、那種帶著酸酸甜甜的氣味,都是自己真實的成長經歷,儘管人們會在不同的時空創造不同的生活經驗,卻不能再為過去改變些什麼,所以,抽空去看看那些平凡、樸實、自然的古厝吧!相信你會有新的體驗,更重要的是,它紀錄著每一個故事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