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古鳴今》文化搭台產業唱戲
現在,我們可以看見較以往更多的國外投資考察團對金門有興趣,但是很顯然,我們在對待這些投資考察團與普通觀光團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其結果往往是淪為輕描淡寫的一條新聞報導。不知道我們的相關主事者是否已經羅列了我們希望引資或招商的項目?是否有完整投資建議書?是否有可行性分析與評估?是否有足夠誘人的利益前景?是否設想到了基礎的水電供應、環境影響、協助土地取得:::等配合作為?如果答案是還沒有,是否我們有做到最基本的事後跟進?也就是說,一旦考察團離開金門後,我們有沒有後續追蹤紀錄的動作?我們有沒有去瞭解這些考察團的看法想法?有沒有對金門這塊地方的期許與建議?有沒有政府可以用力的地方?
我們希望外人來投資金門,但是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哪些方面值得投資?憑什麼別人會來投資?或是還不清楚金門未來要什麼?投資者希望來金門投資什麼?甚至,如果我們只認定所有的這些招商引資的動作,都需要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為前提,則我們很難想像招商引資有望開花結果。招商引資一事有了專責部門不必然意味著成功,但至少是點燃了一個希望。就如同我們不可能完全把金門發展寄望於一份永續發展的報告書,或是以之按圖索驥、勾勒金門前景,但畢竟那是一個「用心」的開始。
文化資源vs.文化資產
隨著開放和競爭,金門以往賴以為生的軍方資源已不復存在,同時往日封閉小島的賣方市場格局已經向買方市場轉變,廠商以及消費者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廠商必須尋求和電信運營商、資訊廠商乃至客戶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並共同研究用戶需求,把握用戶需求發展趨勢,一起研究並提供能提高市場競爭優勢的服務解決方案。網路的應用如是,招商引資的作為亦然。只有準確的把握客戶或投資者的需求,特別是把握用戶細分市場的差異化需求,才可能提供差異化的服務和市場競爭策略。在「觀光立縣、文化金門」的大背景下,以及倡導「世界金門日」及主辦「世界島嶼會議」等活動的襯托下,如何讓「世界瞭解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更是值得全體金門鄉親來關心、思考並付出努力。在金門文化中心改制文化局之際,我們對文化局似乎應該有更大的角色期許。
前面已經提過,在發展金門的觀光之外,應該設法促進金門的生產性產業。金門的文化活動相較於經濟活動還算熱絡,地區的文化資源也堪稱豐碩。我們應該可以設法將金門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產,進而對觀光事業、乃至產業發展做出貢獻。這些文化資源當然以各種樣貌、形式存在,如何才能大幅提升其應用價值呢?「數位化」是個先決條件。將地區的文化內容搜羅整理並加以數位化、形成數位資產,再透過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傳達到天涯海角,讓海外的鄉親認識金門,從而增加彼此互動。這樣的做法非僅良善且有必要。理所當然,文化內容或資產的應用不應局限於此。數位化或網路化的結果也不應該用一個「網站」作為了結。
文化投資帶動產業發展
在進行文化內容與資產的應用之時,就應該深刻思考到如何結合地區業者,一方面就文化資源與觀光訴求的整合來努力,一方面則是希望可以透過官方活動的機會,來鼓勵地區業者利用相關網路科技與文化資源,促進其電子行銷能力、提升品牌價值與管理理念。只有業者真正體認到這些數位文化內容的價值,以及網路科技驚人的「傳播」力量、也願意在網路商務與行銷上有適度投資,並且調整原有部份的經營思維時,由文化資產及活動來帶動金門持續性的發展才有可為。
文化資產所體現的經濟意義是多方面的,透過文化與觀光資源的數位化所形成的產業槓桿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善用文化資產以帶動地區產業、認知以網路強化競爭力的重要性並有效落實,從而帶動金門地區整體產業發展,這樣的用心也是好的。
透過整合文化資源並予以網路化,可進一步結合地區文化工作者、相關業者、聚落發展組織、海外鄉親等,拉近廠商等與顧客的距離,提升產品曝光度、品牌知名度等,也可大大提高金門地區電信應用領域的水平,並帶動相關資訊業者。總之,文化活動及相關投資建設,表面上和產業發展無涉,但藉由文化資產與網路應用的推拉聯結,對於整體發展的作用是既深且廣的。(七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