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傳說》抗清捐軀的名將林習山
依據明萬曆三十年西元一六○二年連江人陳第所著的︽東番記︾一書,可知在十七世紀前後,金門、烈嶼(小金門)、廈門附近島民已浮海泛舟至台灣從事漁業或「番產貿易,與漢番交往頻繁。」
據曹師統計,在一六三七年前後,自廈門和大小金門等地來到台灣(台南)的漁船就有四百多艘之譜,漁人估計約有萬人,因而金廈人士被視為是漢人的開台先驅。
明季鄭芝龍橫行閩海,天啟六年(西元一六二六)鄭泊金廈兩島,樹旗招兵,有數千金門人追隨鄭氏的腳步前進。鄭成功在攻取金廈兩島時曾說:「金廈本吾家土地。」一六五○年至一六八○年的三十年間,鄭成功在金廈造船練兵,吸引了許許多多的金門人入伍投效鄭家軍。其麾下名將洪旭、林習山即為金門人。
林習山,字爾登,號簡初,南明隆武二年鄭成功屯駐金門時,林習山追隨鄭氏起義抗清,後經歷樓船鎮,轉右衛鎮。永曆五年以監守施瑯被脫逃投清因而下罪,鄭成功因為林習山,戰功卓越,免除其罪,調職;永曆六年,復授井宿鎮,履隨各鎮征伐;永曆八年,受封忠定伯;永曆十三年春,隨鄭成功北伐南京,屯嶽廟山,沙場中砲陣亡,享年五十四歲,林習山前後追隨鄭成功有十四年之久,陣亡後歸葬廈門嘉禾山衡厝鄉御賜祭葬。
在烈嶼鄉東林的「忠孝堂」楹聯是:
六世京師文相國
九傳伯爵武軍門
往內一望「林氏家廟整建落成誌」中,對建祠之經過有詳細的交代:
「建宗祠,所以明昭穆,追溯木本水源,俎豆馨香,崇家廟之永耀,祖德流芳,冀世代以長光,用示子孫不忘本焉。溯吾祖五才公,自元末由泉州田中鄉遷下斯地,至十世中葉,入丁蕃衍,人文傑出。迨至嘉靖年間,先賢倡建廟宇之首,一本孝悌敦宗之美旨,然以歲月悠遠,部分坍塌,屢經小葺,終非一勞永逸之計。迨至民國十五年丙寅,大事興修,光陰荏苒,瞬至民國四十七年間,為八二三砲戰損毀難堪,族裔等念列祖創業之維艱,若非重新翻建,則何以彰祖德而慰先靈,乃於民國六十五年歲次丙辰,爰集眾議,發起籌建之舉,閤族響應,經費除收丁款外,幸蒙旅居新加坡、汶萊坡、納閩坡(在東馬)、吉隆坡、台灣省等地宗親踴躍捐資,歷時兩載,嗣至民國六十八年十月全部竣工,仰瞻廟宇華麗壯觀,春祀秋嘗,永垂千秋而不朽矣,是為記。」
忠孝堂楹聯右聯「六世京師文相國」意為:
「此係指東林六世祖林可棟之任官。可棟祖字金坡,明嘉靖甲午鄉進士。歷任沔陽牧、太平知府、河南伊王府左長史、進階太子少保中順大夫。」
楹聯右聯「九傳伯爵武軍門」意為:
「此係指東林九世祖林習山之爵位。」
林習山的誕生處及故居仍存,目前編為東林村六十二號,其與夫人之畫像尚存其裔孫處。習山練馬場有二:一在陽厝山,一在烈嶼太武;習山昔時之洗馬湖,位於東林南海濱,現濬修題為「習山海」。
考習山祖先乃元末由泉州田中村遷來東林。
東林林氏家廟建築宏偉、氣勢挺拔,是一棟二進式祖厝,祖先廳裡祖龕木雕精美,上方有「思成永賚」匾。廳內有「理學名宦」及「燕翼貽謀」二塊匾;側邊另有「府尹」、「進士」,一為明嘉靖甲子科舉人林金波所立,一為明永曆八年欽賜少師忠定伯林習山所立。觀看這些古匾,著實令後人感念先賢功績卓著、勳業彪炳,足讓後代子孫發思古之幽情而賢賢法式了。
筆者最後僅以四句話作結: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慎終追遠,
民德歸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