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真情──感念我的故鄉、蛻變後的金門
在金門,應該沒幾個人認識我;自許為一群折翼天使們的守護神,我願扶犛而耕,並為他們建造一座可以迎向陽光的家園,帶領他們、照顧他們,讓他們的人生記憶留下:繽紛的一頁。也許他們無法選擇命運,但我們可以給他們更美好的人生,在蛻變後的金門:::
前言
我出生於民國47年,八二三炮戰那年,相信這場戰役至今仍深刻的烙印在每個人的心中、尤其是曾經身歷其境者,因為父親是軍人隨著部隊調動到台北定居下來,再次踏進故鄉時已事隔三十年,那濃濃的鄉土味讓我的心激蕩著,澎湃著。從此,我知道我身負重任,願將愛散播在這塊土地上,讓它發光,讓愛飛揚是夢想,我摯愛的故鄉,金門。
浦邊是我出生的地方,它是個人情濃厚的小村;談起它記憶就會像自動倒帶機一樣,開始播放那一張張已經泛黃,且帶點破損的黑白相片,五十年代的金門其生活還是帶有濃郁的原始味,點著煤油燈照明的夜晚,背著竹籃偷偷跑進營區撿拾掉落的木麻黃及木柴,「單打雙不打」躲防空洞的日子,彷彿是昨日。
戰後的金門和台灣差異並不大,幾乎每家都一樣孩子多、勞動者少;其生活是困苦的,可貴的是鄉親的純樸與善良,小時候有一餐沒一餐的,可以說是靠鄰居長輩幫忙,乃至今日對他們仍有說不出的感激,在台灣居住三十幾個年頭的我,有廿餘年的時光都投入在教養身心障礙者的工作上,而早年居住在金門的時光對我來說是一段難以抹滅的記憶,也因為有它讓我能深刻的去感受生命的價值與可貴、安和樂利的幸福,以及身體沒有殘缺的福氣;因此睽違卅年後在鄉土的呼喚聲中我返回了故鄉,成立晨光社會福利基金會並籌設教養家園,想為心智障礙者盡份心力,使地區心智障礙者無需飄洋過海而就地得到安置與照顧。
感謝李縣長的全力支持與協助「晨光基金會」得以順利籌劃教養家園。金門可謂處於二十一世紀關鍵位置的城市,世界的中心在亞洲,而兩岸三地的樞紐在金門,深度觀察這個戰地城市的變化及建設後,發現這堪稱全國最特殊的城市,在急速現代化的過程中逐漸在蛻變中,它不僅是一個值得駐足的地方,也是一個值得久住、安身立命的「好所在」。
但願在社會福利政策的支援下,結合地方資源為心智障礙者建造一個多元的、全方位的、快樂的、具人性化的家園;我想沒有人願意生為身心障礙者,也因為有他們我們才得以有機會學習、聆聽、感受,並深刻的體會生命的意義與幸福的滋味;而社會建設必須針對人口特質來建構,以目前金門兩極化的人口結構來看,成立社會福利服務網,將是社會穩定之基石。讓「幼有所長」、「障有所置」、「老有所終」是我對未來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