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傳說》明鄭時期金門籍的重臣─戶官兼兵官忠振伯洪旭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一八七四年)冬十月,福建將軍文煜,總督李鶴年、巡撫王凱泰、船政大臣沈葆楨附從台灣紳民的提議,奏請建專祠奉祀鄭成功春秋俎豆,以明季的諸臣配祀;朝廷允許所請,於是從祀者有一百一十四人,鄭成功器重的戶官兼兵官,封忠振伯的金門籍人洪旭從祀東廡,是明鄭時代極具影響力之一的風雲人物。
洪旭字念衷,號九峰,世居金門的后豐港,族親同爨合睦相處。父親洪公掄少年倜儻懷有大志,壯年從其父北遊津門,咨訪邊事,有借筋請纓的意向。不久同伯氏渭文南遊雷陽,渭文入幕副總兵楊應春,洪公掄累官至守備。萬曆四十二年(公元一六一四年)屬有征黎之役,公掄受應春命入刀港、德霞諸洞,撫諭黎夷,後卒於任內。洪公掄生有三子,長子洪旭、仲日曦,季名喧,字調五;據金門汶水人,清雍正貢生黃鏘手抄︽蔡厝誌︾記載;洪公掄去世時,洪曦才四歲,側室劉氏二十八歲,佐嫡勤苦鞠孤,劉氏「厥後三子成立,商販外洋,巨富數十萬,而口茹淡,質樸如常,蓋天性然也。」洪旭的故居在后豐港洪氏宗祠右旁。地方父老都盛傳著當年洪旭在故宅前的海底下,築有十八座石窖以埋藏財寶的故事,不過依田野調查結果顯示;后豐港所發現明清之際中國船貿易瓷破片,論質與量在金門地區都勝於他處。
明崇禎十七年(西元一六四四年)闖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自縊於煤山,清軍因吳三桂而破山海關南下,次年閏六月黃道周等在福州迎唐王朱聿鍵稱帝,改年號唐隆武,洪旭投效在鄭芝龍手下;以軍功累至千總,鄭成功非常賞識洪旭的膽量和謀略。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西元一六四六年)八月,清兵進軍福建,隆武帝在長汀遇難;十月十四日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稱監國,十一月十八日宣佈即位帝位,改明年為永曆年號,同年十月中旬鄭芝龍受清廷招降,旋即被挾持入京,鄭成功忠義不降清,洪旭等九十人附之起兵抗清。十二月鄭成功在泉州安平誓師,並於金門的烈嶼大會南奔的文武群臣,定盟恢復大明江山。
永曆五年(順治八年,公元一六五一年)三月清軍馬得功襲擊廈門,鄭軍損失嚴重,再乘勝進窺金門,忽視大霧不得入,鄭成功聞訊回援,重新佔領廈門,命洪旭守之,洪旭常出入廈門的碼頭稱「洪本部渡頭」,是紀念其修築而名的,廈門市的洪本部巷尚留有一方乾隆四十年石刻的︿重修洪本部渡頭碑記﹀石碑記載其人其事。鄭成功也在永曆五年遣使洪旭到日本鑄造「永曆通寶」錢幣。金門於一九五九年八月二十二日在古崗湖發現了明監國魯王直塚,曾出土此類鄭成功所鑄造的古錢;二○○○年福建東山縣冬古灣發現的一艘鄭成功的古戰船,同時出水的有兩枚相同的「永曆通寶」。清朝的︽偽鄭逸事︾云:「成功以海外島嶼;養兵十餘萬,甲冑戈罔不堅利,戰鑑以數千計,可知鄭氏交通內地,偏買人心,而財用不匱者,以有通洋之利也。」如降清的靖海將軍水師提督施琅的奏章:「臣查台灣偽藩,偽侯伯等未歸之前,興販外國過洋船隻。」屬實,洪旭、洪磊父子曾擔負過運載鄭軍經濟資源的命脈,商販外洋,被鄭成功應有一定程度的倚重。一份清初名為︿部題福督王國安疏殘本﹀的檔案提出:「今黃成供係偽延平王下偽吏官洪磊於康熙二十二年閏六月在臺灣發出,往日本、暹邏貿易之船。茲洪磊已經投誠:::今黃成係偽吏官洪磊之船。」:該船是洪磊的船隊之一,在返航廈門港時被清軍攔截錄下的供詞,對史實是一種佐證。
永曆八年(順治十一年,公元一六五四年)鄭成功委洪旭先到銅山(今福建省東山縣)撥船配兵議糧,今銅山石室內存有一塊明鄭時期的重要碑記︽仙嶠記言︾,是在明永曆六年正日立的,鐫刻有鄭成功駐銅山部將洪旭、盧若騰(金門人,庚辰年進士,曾任浙東巡撫,拜兵部尚書銜)等四十三人的名字,記載著當時在洪旭倡導下,捐資白銀三百兩修建屯兵所在的水寨大山、觀音堂等名勝古蹟的事情,同時也是銅山重要的軍事史蹟。永曆八年鄭成功討伐漳州,十一月洪旭奉命安輯漳州,十二月初一漳州城門把總劉國軒獻城授降,洪旭部隊進城後,紀律嚴明,對百姓絲毫不犯,鄭成功嘉賞之。
永曆九年(順治十二年,公元一六五五年)洪旭升為水師右軍,十二月清鄭親王世子濟世入泉州征剿,鄭成功命軍眷搬遷過海於金門、鎮海等處,虛廈門以待。永曆十年(順治十三年,公元一六五六年)鄭成功設六官,洪旭為戶官,並改廈門為思明州,為思念恢復明朝的意思。三月濟度遣王得功攻打金門,欲乘其不意,奪取金門而孤立廈門,但出師不利,首遷重砲擊沉船隊,再遇颶風大作,兵船覆溺幾盡,洪旭出兵逆擊,林順率八鎮軍協助,清軍被鄭兵繳獲大船十隻,焚毀兵船三十餘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