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說故事》夜間宣傳戰民眾生命如蜉蟻
一般而言, 「單打雙不打」期間,兩岸相互打的都是「宣傳彈」。
所謂的「宣傳彈」,主要是藉發射砲彈,彈頭膛內填裝宣傳單,在砲彈落地前臨空爆炸散開隨風飄散,達到政治宣傳,進行另一場思想戰爭。
因此,砲宣彈轟擊的目標,就是人口聚集的市街和村落,無分學校、戲院、或菜市場,也不能倖免。特別是宣傳彈的彈頭殺傷力極大,其威力無堅不摧,不但牢固的鋼筋水泥的建築難以抵擋,甚至,深入地底強化的防空洞被擊中,亦難逃被貫穿。諸如金沙國中和育樂中心及沙美菜市場都曾中彈,死傷慘重;瓊林村曾一家人聞砲聲躲入防空洞,不幸被彈頭直接貫穿,血肉模糊。
事實上,金門民眾長期生活在砲火下,砲聲聽多了,每到夜晚砲宣彈滿天飛,也習以為常,聽砲聲即能分辨彈落遠近,所以,面對前半夜的砲彈轟擊,只要不被第一發突如其來的擊中,還能找比較堅固的防空洞躲避,可是,下半夜凌晨的砲擊,民眾都在睡夢中挨轟,不幸中彈連自己是怎麼死的都不知道,因而戰火下的金門人,生命賤如蜉蟻,只得深信「生死由命」了。
早期共軍轟擊金門的砲彈較小威力不強,房屋被擊中只是屋頂或牆壁破一個洞半毀,後來砲彈加大,爆炸威力增強,一顆砲彈即能將整間房屋炸毀,造成屋毀人亡。圖為金門民房被炸全毀的情形,當時政委會秘書長兼金門縣長王和璞視察災情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