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傳說》明鄭時期金門籍的重臣─戶官兼兵官忠振伯洪旭
盧若騰作詩︿丙甲三月初六日大風覆虜﹀記之,而洪旭等重修金門太武山海印寺也肇於此,盧若騰的(募建太武寺疏)中說:「國變以後,沿海厭苦兵戈:浯獨不改淨土。去歲三月六日,強師襲島,颶風發於俄頃,漂幾楫斷帆,盡葬魚腹;島人卒免於風鶴之震,山靈禦災捍患之功,又安可誣也。」「(太武山寺)歲久漸圮,念衷洪公,邦憲周公(周全斌,金門浦邊人,曾任鄭軍的督理五軍戎務兼管前軍總兵左督都)皆浯產也;誠與神通,慨然為興復之舉。」同年秋七月,洪旭佐鄭泰守金門,鄭成功攻福州不克而返。
永曆十一年(順治十四年,公元一六五七年)七月鄭成功自領大軍從海上北伐,洪旭奉命留守金廈。九月中旬,閩安鎮失守,鄭成功回師守廈門。十二月永曆使漳平伯周金湯偕廷世,九皋齎詔至廈門,封成功為延平王,諸將分封有別,洪旭拜受忠振伯,並詔令鄭成功進師江南。
永曆十二年(順治十五年,公元一六五八年)五月十三日鄭成功率大軍北伐,命洪旭為兵官、鄭泰為戶官,留守廈門、金門根據地。
永曆十三年(順治十六年,公元一六五九年)鄭成功圍攻南京失利,退回金廈兩島。
永曆十四年(順治十七年,公元一六六○年)洪旭屯鎮旂尾,往往策應閩南一代海事。
永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公元一六六一年)三月二十三日鄭成功率軍隊約二萬五千人,由右武衛等十三個鎮組成,自金門的料羅出發,東征臺灣,洪旭等佐世子經守廈門,其弟澎湖遊擊洪暄率軍五百五十名從征。後來洪旭因留守有功,被升為中提督,又封為太子太師、忠振伯。
永曆十六年(康熙元年,公元一六六二年)四月世子鄭經私通乳媼生子;鄭成功憤恚命黃昱至廈門,諭鄭泰監殺鄭經及其母董氏教子無方;洪旭等將帥大驚,不敢從命。適傳永曆帝於四月下旬在雲南昆明被吳三桂絞殺,鄭成功聞訊憂怒成疾,五月初八日逝世。鄭經命周全斌為五軍督都,率以東肅臺灣,欲繼承父業王統,時諭忠振伯洪旭曰:「先王功益寰區;忠垂奕祀,方擬整戈北伐,平蕩中原,而疢疾彌留;中道殂落,孤子等號天泣地,哀慘莫名,叔襲包藏禍心,偽矯遺命,有稱護理,椵擾彝倫,蔑棄世子,通款夷狄,誠大明之賊子,斧鉞所必誅者也。惟爾洪旭簡自先王誠節昭著,聞喪泣血,屢陳祖訓。」(文見︽延平二王遺集︾),經臨行託洪旭鎮守兩島,一方面防清兵襲隙,一方面防範前線將士生變。十二月,洪旭守崇武,嘗遣使稟告鄭經。
永曆十七年(康熙二年,公元一六六三年)九月清軍施琅、黃梧會同荷蘭人協助攻打金廈,鄭經退守銅山。翌年鄭軍兵糧日乏,眾志潰敗,昔時部屬周全斌、黃廷、杜輝等拒絕投靠清廷,靖南王耿繼茂疏報:「海逆洪旭、黃廷等擁鄭錦殘黨遁踞銅山,所轄偽將張傑、吳盛等率領兵民渡海投誠,群賊分艟來追,意欲乘機犯內地,總兵官王進功統兵馳剿,殲賊於陸鰲。」(見於︽清聖祖實錄︾)。洪旭知此時沿海諸島難以長期據守,奏請鄭經退防臺灣,再圖後路;鄭經採納他的看法,引軍東渡。到澎湖時洪旭巡視各島防務,在媽宮建壘,命重將駐守,以絕後患。永曆十九年(康熙四年,公元一六六五年)施琅奏請清廷攻復臺灣,鄭經召集諸將謀商對策,洪旭建言:「澎湖為東寧的門戶,無澎湖則無東寧。今宜在安平建築砲台,以十艘砲船守鹿耳港,再派良將一員鎮守澎湖,這般嚴軍固壘,敵軍便難以攻渡。」鄭經依洪旭的策略,施琅調兵攻臺不克,為清廷召返北京待命。洪旭極度重視前線邊防的做法,甚至讓其子監督水師的洪磊,率與鄭耀基同鎮守澎湖,並時時提請鄭經莫忘備武,當訓勉將士勤加操演,以待清軍出兵攻犯。
永曆二十三年(康熙八年,公元一六六九年)洪旭感染寒疾,復因積勞日久,終不治身亡,鄭經慟失元老親臨治喪。授其子磊為吏官、兼理戶官事務。平臺後康熙賜其從台南運棺回金門營葬。
洪旭一生戎馬事鄭成功父子三人;鄭芝龍降清而洪旭不改志節,力從鄭成功反清復明。金廈兩島初破,軍眾受招撫者,多晉爵加官;雖時勢不可力挽狂瀾,洪旭獨以二十舟,擁經東歸,是不變為明室效忠的忠誠。永曆二十八年(康熙十三年,公元一六七四年)耿精忠據福建反清,令人入臺結援,兵備給餉銀十萬兩,提振士氣。身逢亂世,金門正處動盪不安的侵害範圍:筆者家中留存先人抄錄的家譜,明鄭時期康熙、永曆二帝年號並立,而洪旭以一介民軍,始終效命明主,應是風雲時代鄭軍中不可多得的輔政良臣,衛國大將。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