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花樓
座落在雲南省寧蒗縣大山中的瀘沽湖倍受當今人青睞,毫無疑問與這裡摩梭人傳奇式的「阿夏婚」有關。當然,這裡未受任何污染的綺麗風光也讓人驚奇,比如偌大的瀘沽湖,水清至只有些巴掌大的小魚。那日置身於木舟中,環望層層大山,既感到這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同時也隱約地悟清了先前的一些不解之謎。
根據習俗,摩梭人的孩子長到十三歲便要舉行成年禮。儀式在大年初一凌晨舉行:男孩站在男柱(屋內兩根柱子,一為男柱,一為女柱)下,女孩站在女柱下,一隻腳踩豬膘肉,一隻腳踩糧袋,象徵著終生吃不盡。女孩由阿媽為其穿上漂亮的裙子,金邊衣,扎上紅腰帶,並為她盤纏發辮,佩上彩色項鏈、耳環、手鐲等。男孩由舅舅為其穿新男裝,佩上腰刀。舉行過成年禮,就算大人了,便可參加社交活動,十五歲以後就可以結交阿夏(女子)了。「阿夏婚」以情為主,自由結合,男不娶,女不嫁,男人夜間去女子家「走婚」,天不亮就得返回自家,日後所生子女由女方撫養。
在那裡,我們看到每個成年女子的花房都在樓上(二層),一門一窗。有趣的細節就發生在此了:男子走婚若從正門入,得闖三關,包括對歌、家人還有狗。一般說來很難堂皇入室。故多採用爬花樓的方式。花房的窗子對著院外,一旦雙方對上暗號(這是必需的,因為花房有若干間,阿夏亦若干位),男子便在圓木牆與門樓柱的的空隙中攀登,置身於窗外的木檐上。然後對情歌,再開窗進入。那日在夕陽的餘暉中,摩梭少男少女表演了這個精彩的場面。我們參加「情繫香格里拉─兩岸文化聯誼行」的一百多人,都熱烈鼓掌。不料這時導遊提出請來賓一試身手,卻把眾人僵住了。那是道地的兩層樓,且上面有外伸的木檐,一旦上不去,豈不落下話柄,成為笑資(其實也沒什麼)。此刻,我想我是這團裡唯一標明作家身分的,我得親自感受一把,也算深入生活吧,況且這幾日我沒有高原反應。於是,我把外衣一甩,就勇敢的衝了上去,身後便是一陣掌聲。等到真的登上了,才發現還是有方便可尋的:原來那木牆上還有些突出的圓木楔頭,讓你有腳可下,而另一邊則可撐著門樓柱,難度最大是在攀門樓檐,此時雙腳已懸在半空,全憑雙臂將人支撐上去。幸好我在年青時練過雙槓,情急之下,兩臂一用力,人就上了去。也許下面掌聲喊聲太熱烈了,我也太高興了,忘了對歌就欲開窗,而門內的姑娘把窗頂得嚴嚴實實的。我醒悟過來,唱了兩句電影「蘆笙戀歌」的插曲,阿哥阿妹情意深長,窗子就打開了::::。
沒有人再試身手,於是我就成了同行友人唯一的幸運者,但需要說明的是,我進屋什麼事也沒做就從前面下樓。以致有人笑道你怎麼這麼快就下來了。頓時我也覺後悔,悔的是忘了與摩梭姑娘在窗口留個影。
有人說摩梭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此行方知是虛言。小孩滿月時,男方的母親和家人是要拿禮物前來看望的。爾後,男的就不必攀樓,盡可從大門而入,只是白天還要回到自己家中。我們車上的導遊就是個摩梭女子,她說她還有弟妹,都是同一個父親,而且與父親也有來往。只是在言談中聽得出她對父親的感情很淡,她較喜歡她舅舅,因為她們從小是靠舅舅們養大的。同樣,她的父親在那邊也是舅舅,他的情感亦在那邊。
再有就是阿夏婚姻儘管離散隨意,但絕大多數彼此是終生固定的。由於人口不多,村中的關係除開始是保密的,日後都是公開的。倘若男女關係換得多了,也要受非議的,這與瀘沽湖山外的人結婚離婚太多是一樣的。不過,這裡畢竟保留著母系文化的奇觀,還是很值得研究的。母系大家庭是老(外)祖母當家的,誰家中房樑上掛著豬尿泡多,證明誰家就富(殺豬多),老祖母腰上的鎖匙多,則表明她家金銀首飾多(鎖在箱裡)。而且,由於女子與父親不在一個家庭,財產生活無必然關係,故摩梭大家庭成員來去間,總能保持和睦親切的氣氛。再有,由於世代走婚沒有父母包辦,於是優勝劣汰,如今的摩梭男女個個強壯健美,很令人羨慕。幸好那日我是白日爬花樓,若是夜裡,不僅說什麼也上不去,還非得摔個鼻青臉腫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