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把音書憑過雁—讀許冰娜〈導遊心情二帖〉有感
金門是個有文化的地方。日前,在股市認識的一位曾於「八二三炮戰」時,參加「金門戰鬥營」,因提前結束而遺恨年年,到開放後才重遊舊地的小姐說:「金門人有一種特別的味道,一看就知道是個有文化的人。」她還舉例說;「金門人家的小院子裡,兩側多有長條的花臺,放著各種盆栽,古人說:『惜花雖早起,愛月不梳頭。』盆栽是文采風流的表徵。沒有文化根柢,不會有這種風氣。」
知音在眼前,不禁雀躍。我告訴她:「金門的文化來自晉朝,施肥於唐宋,開花結實於明清。後來雖受了戰火的蹂躪,但經過半世紀來的復育,今天的金門,要文有文,要武有武。」我眼睛一瞟,見她正捧著一本介紹歐洲建築藝術的書,於是又見機而捉地告訴她:「金門有許多古建築和用具,頗有藝術欣賞價值,如燕尾馬背的畫棟雕樑,各式造型的風獅爺,花崗石雕的洗衣盆和洗衣板的連體嬰::等。」我甚至毛遂自薦,可介紹一位當地的女文友給她,一同騎著自養的唐馬去訪古探勝,包管不虛一行,第二天,我將新收到的三份︽金門日報︾轉贈給她,並向她介紹「老照片‧說故事」的專欄,鼓勵她若有當年的照片,也可以來「秀」一下。目的是希望她「心到金門」。
推銷金門,或說讓金門走出去,自有其主客觀因素。當年,金門在一夜之間成為全球戰略要地,民主世界各大媒體爭先恐後鑽到金門來,免費替金門發聲。而在穩定、繁榮成海上公園期間,不知又有多少人想一睹金門風光而不可得。如今,以往的誘因盡失,「小三通」不通,只剩下天工和前人留下的一些「寶貝」。而在乏人主動采風的情形下,惟有靠自己的推銷。但推銷金門,一要有優質貨源,二要有推銷高手。前者不僅要繼續開發,而且要設法彰顯出貨品的優良質感,亦即要充實景點的內涵。後者可經由儲訓、磨練而得之。惟一般的觀念,只是讓他們陪著遊客去「走一趟」,玩得盡興就了事。而忽略了他們的「花媒」地位。認真的說,他們是景點和地區文化的載體,直接關係遊客對金門第一印象的建構與持久。他們不只要把金門的景點和文化內涵在遊客身上硬著陸,更要能使遊客成為第二載體,載著金門向他們的親友去軟著陸。所謂硬著陸,是含有先天性的廣告性質的介紹,而軟著陸則純是知性與感性的「走告」。此猶如一隻雁鴨發現金門好過冬,次年帶了群群雁鴨來金門過冬一樣。所謂「好把音書憑過雁」,頗能描述軟著陸的神態與妙處。
俗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巧婦之為巧婦,就在熟知手邊各種食材的存量和特性。煎兩個荷包蛋配幾截嫩蔥,可美其名曰:「兩個黃鸝鳴翠柳」;從荷包蛋的材料中剋出點蛋白和空心菜葉打湯,可美其名曰:「一行白鷺上青天」。都是錦心繡口之作,能不令人「齒頰留香」而傳聞遐邇,而時興再來作客之思?所以,導遊對景點和金門文化的內涵,就要能熟到生巧的程度。
可是,金門的景點,多而集中,如洪小姐所舉:「古蹟、戰史、人文、地理、植物、建築、特產:::等」,沒有超過「十項全能」的準備,如何能成為一部「金門活辭典」?因為,一切解說,都要八九不離十。而對近乎神話的傳說,還必須「夾註」以正視聽,否則,像蘇州導遊說張繼詩中的「江楓」是指「江橋、楓橋」般亂吹,就會被識者譏為胡扯,降低自己在遊客心目中的「知的權威」地位,進而使其他的精湛解說,崩解成遊客的耳邊風。至此,只落得「此中無人」的慨嘆,還談什麼文化觀感。真是,一包滅鼠藥,污毀了整個金門的水源。似此,一個真材實料的導遊,該投入多少時間、精力與金錢?才能成此「博學之士」!然而,他們的待遇是否能成正比?除非他們有顏回簞食瓢飲居陋巷的精神,否則,那種導遊「博士」就可望而不可求了。
「博士」難得,可採水平分工方式,走「專才」的路,即各人專對某些景點去「攻頂」。每人每天跑一、兩條線,或上午在甲團,下午在乙團。如此,管領的景點不多,日久便「又專又紅」了。往後,只需吸收所管景點的新材料,充實解說內容的深廣度,可謂事半功倍。
雖然,導遊具有該景點的深廣知識,只是以備「不時之需」。如瓊林蔡氏家祠有塊「外翰」匾,一般遊客並不注意。但若有人問到,而能立即替他「解惑」,必使該遊客有「勝讀十年書」的快感,而終生不忘,且有機會就口耳相傳。又如,參觀海印寺古石室,若有書生型遊客在列,可趁機介紹丘葵的︿題石室詩﹀,並發揮一下詩意,便可展示自己和金門的文化水平,贏得「強將手下無弱兵」的衷心讚美。參觀「莒光樓」時,可把賴生明寫的「莒光樓」秀一下(可請教吳秀嬌小姐),必使遊客印象深刻。因為,他們見到了別人沒見過的東西。又如,金門到處有春聯,有些是上下聯貼反了(面對春聯,右為上聯,末字是仄聲,是正確貼法),有些則愛用古字,如秋作 和作
等,都可見機指出,褒揚嗜古,曲諒農家不識平仄。凡此種種,都有助於本地文化向外建立橋頭堡。總之,「專才」能使人產生「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沒有」的信任感。遊客在知性和感性兼得的愉悅心情下,對金門文化的走出去,必有加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