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浯土浯民》小小世界彩繪人生

發布日期:
作者: 許秀菁。
點閱率:597

「畫蛋」習俗源自於清明節的活動之一,清明節除了掃墓、踏青,古人還有摘取柳枝在頭上的習俗,另外「畫蛋」、「雕蛋」也是活動項目之一,其中「蛋雕」的技藝因為作畫及保存不容易等因素,已經較少有人去鑽研它。一個小小的蛋殼,經過一番彩妝,透過巧手、用心,轉眼間可以成為一個個極具可看性的藝術作品,就像是十二金釵、八仙、歷代仕女圖、山水畫都找到了自己再現的天地,這些都是薛永固的得意之作,也是長久以來累積的可觀成績,而「蛋畫傳情」更是從此在珠山當地傳為美談。

創作「蛋畫」,首先要「選蛋」,薛永固認為孵化用的種雞蛋最好,雞蛋之外,鵝蛋、烏龜蛋都可以作畫;再來是「挖洞」,然後用打氣機「打氣」,讓蛋液可以流出,再用吸管滴水入內「洗蛋」,洗完蛋後「晾乾」,為了易於著色,最好搓揉痱子粉,在完成畫作之後,最後要上「透明漆」,這當中的每個過程都馬虎不得,尤其蛋的面積只有約五│七公分,如果再扣掉留邊的話,僅剩二│四公分可以自由發揮,因此作畫人不得不慎也。

踏入蛋畫這創作之路,要追溯回高中畢業時,那時常與好友吳太平切磋畫作,從那兒,他看到了吳太平的「墨畫」正是以蛋殼為素材,頗有創意,而自身因為有著噴畫、工筆畫的基礎,覺得蛋畫應該可以更為多彩多姿的,於是開始自己摸索,先是純粹以文字技法,後來加以花鳥入門、人像素描、噴畫,曾經有那麼一次,為了畫仕女的那對「眼神」,而一連更換了十個蛋,花了五個多小時的功夫才完工,這肯定就是藝術家的執著與堅持吧!他作畫時並沒有使用「放大鏡」,用的僅是數百度的近視眼鏡,尤其,蛋殼本身極為「脆弱」,一旦畫錯,只好重新再來,所以在創作時更得「小心翼翼」才是!

薛永固於民國七十九年間開始研習蛋畫,以國畫的工筆手法為主,希望能配合各項活動,將此技藝推廣至社區內中小學學生,大家共同來學習,使得此項技藝得以傳承下去。民國七十九年,他的「蛋畫」作品首次在中正圖書館展出的美術節全縣美展中亮相,吸引了眾人目光;民國八十六年配合元宵節「珠山燈節」展出了五十個作品,本人更在現場教授,為配合小朋友的喜好,他也在蛋上頭畫以米老鼠、唐老鴨等卡通造型;當年金門日報、中國時報、中央日報、自由時報、聯合報且在同日刊出專訪薛永固「蛋畫」的訊息,尤其花了近五個小時在鵝蛋上刻上二千多字的「唐伯虎落花詩」,更成為焦點鏡頭,而不得不令人嘖嘖稱奇。

當年為排遣工作之餘的時間而投入「蛋畫」,也因興趣之故而得以延續下去,若非毅力、耐心,實在不易一路走下來,蛋殼、葫蘆在他手裡都能作畫、雕刻,看「風獅爺」一個個排出來的「可看性」,瞧!那「大葫蘆」上刻畫了「九條龍」,不得不令人讚嘆!近來較少從事蛋畫創作的薛永固,言談之間透露的盡是一個個傑作產出時的興奮,這條創作的路或許很孤單、很難走,但他不也走過來了嗎?名揚在外之餘,還是會繼續走下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