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的俗語話》從俗語中看「從事」
這幾十年來,我國的經濟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國際上稱這是「經濟奇蹟」,其實這是人的努力打拚得來的,可不是靠著僥倖。在營業方法、企業管理,以及商業決策上,應有優越之處,才能有此成就。俗語中,關於這方面,也可蒐集到一些,多少呈現了些做事應有的方式和態度,其嚴謹與合理,雖然不能與企業管理學相比,但是俗語本來就不是具有完整性的系統理論,而是在生活中應用的佳言警句,在生活裏的適當情境,可提出做為建言,其是否適用,也要依情境權變,所謂「看事辦事」,屆時再決定如何處理,要見機行事。
剛開始時,因為一切事情都還生疏,舉凡方案管理、資源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資訊管理、對外關係::等,都還處於草創與摸索的時期,許多有志於創業的,往往忍受不住開創時的艱難,以至於開始時熱心勤奮,不多久就一曝十寒了,這實在是可惜的事。這時會說「凡事起頭難」,告訴人不論做什麼事,起頭總是最難的。這實在是正常的情形,不必為此就喪氣。並勉勵「 魚 到鰭,做事做透枝。」表示做事要有始有終,莫要半途而廢。但也不能太天真,以為努力一定行,畢竟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多項條件形成的,「未想贏,先想輸。」做事要留後路,做最壞的打算。才不會在失敗時措手不及。
對於做生意要先籌措資金,以便準備建立工廠、購買原料、雇用員工::,這些在生產上即是指「生產成本」,不可不備。俗語有一句話:「偷掠雞也得了一把米」。是說就算要偷抓雞,也得花上一把米。這樣的比喻,雖然有些存心不善的感覺,但是俗語常用特殊的情境比喻,而達到生動的效果,由此亦可見一例。這是說即使是要做偷雞的勾當,不拿把米來也不能成事,何況要做正當生意呢?表示沒有白吃的午餐。
對各項情勢要有審慎而明確的判斷,即是「一凡一,二凡二,魚凡魚,蝦凡蝦。」做事時要弄清楚,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在決策時,尤其不可含糊。台灣的經營之神王永慶曾表示:「他在每一個抉擇時都小心謹慎,考慮每一個面向,尋找最有利、最少風險的途徑,因為一個錯誤,就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他的金玉良言,實值得我們謹記在心。至於另一個俗話「沒魚,蝦也好。」有表示隨便、將就的意思。若是在做生意上,則是在不得已的時機。因為凡事未必盡如人意,優先方案行不通,總得要有替代方案,即是尚可接受的方案。「這溪沒魚別溪撈」這邊的溪如果撈不到魚,就轉到別的溪去試試。表示看情形而採取不同的決定,「東港沒魚西港撒」也是類似的意思。
還有的時候,遇到的問題不甚明朗,所能得到的相關事實的資料有限,難以做成好的計畫,這時候,除了盡可能地再蒐集資訊,往往得先面對情境再說。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表示見到什麼挑戰就用適當的方法去對付。見機行事原本就是面對問題常見的方式:「時到時擔當,沒米再煮番薯湯。」到時候再說,沒辦法時再做其次的打算。近代社會日新月異、活動頻繁,時刻有預料不及的狀況,我們平日充實知識做準備,遇到困難就不會太慌張。等到真有狀況出現,要提出解決方案,「有樣看樣,沒樣家己想。」有範本的話就照著範本去做,如果沒有的話,就只好自己想了。而且,遇事時的慎思熟慮極為重要,「緊事三分輸」做事時遇緊急事就先輸三分、較吃虧,本來就不利,再加上心浮氣躁,就容易出錯。所以要「緊事緩做」越是緊急的事,越慢慢處理,考慮周延才行動。
既然有了決定,就要把握機會行動,「三鋤頭,兩畚箕。」即是形容做事乾淨俐落。不但做得快,還能做得好,方是成功的基礎。而「一心(想)要死,一心(又)想要吃米。」做事猶豫不決,拖泥帶水。明明計畫都擬好了,條件也具備了,仍猶豫不決,一下想這樣,一下又想那樣,坐失良機,將難以成事。
也許是傳統社會的家族生態使然,企業剛開始時,常是家族企業,出來創業,多屬於中、小型企業,如此有了人情做背景,在需要共體時艱,刻苦耐勞時,總是比較好說話,也比較願意上下一心,努力為將來的遠景而奮鬥,否則都是只想享高薪,最好事少錢多的員工,總是很難指揮的。看看公家機關,往往組織龐大,設備齊全且廠房華美,卻連年虧損,應了「官屋漏,官馬瘦」的話,既貽笑大方,更顯示領導的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