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咱的俗語話》過時的俗語話(續)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2,120

八、多雞多生卵,多媳婦無人窗煮飯

字面解釋:多養雞可以多下蛋,媳婦多了沒有合理安排反而沒人煮飯。

與這話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俗語還有「多牛踏無糞,多人無埭睏(或多囝趁無銀)」、「多囝餓死爸,多媳婦餓死乾家(婆婆)」等,都是「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衍生話。

本來是人多力量大,「眾人抬柴火燄高」、「眾人扛山山會動」;可是如果沒有合理安排勞力,做事互相推諉或者出工不出力,甚至是「幹不如看,看不如搗蛋」,這樣產生「內耗」,不做事的人,「識牛閃犁後」逍遙自在說閒話,拚命做事的人反而「做甲流汗,乎人嫌甲流爛(涎液)」,人多效率低就由此產生。

從前鄉村許多人受「多子多福」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多柴多火夫(灰),多水多豆腐,多後生(兒子)多媳婦」,生育沒有節制(那時政府還沒有計劃生育措施),一般家庭都有三五個子女。有的男青年是「十六訂婚十八娶,三男五女一大拖」,結果很早就「跋落囝兒坑」。如果三個兒子都娶了媳婦又還沒有分家,祗好由三位媳婦輪流做飯,一個月每人十天,而且按農曆月份算。因為如果按陽曆輪作,三十一日那天就沒人燒飯了。一家人多嘴雜,要吃要穿,難免會有矛盾。因此「退居二線」的公婆要善於「舉公道錘」,凡事忍耐,以和為貴。遇到「鏗(厲害)媳婦,更要裝(啞巴)、(瞎子)、「耳聾」。姓張的有個堂號叫「百忍」,據載唐代壽張人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還幸其宅,問本末,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一家九世同堂,煮飯的事應該有奴僕承擔,否則不管是兒媳婦還是孫媳婦,恐怕都難以承受,但這堂號掌故卻說出了「忍」是治家之道。

現代家庭人口少,多數子女也不與父母住在一塊,為了便於互相照料,不少人選擇「一碗湯距離」。如果家庭主婦有工作,祇好僱個保姆,既帶孩子又做飯。有時甚至全家人到外面飯館用餐,連碗筷都甭洗,也省去了許多煮飯的時間和勞力。至于老人,有的可以住「養老院」,那裡有專門人員照料;有的是子女出資請「保母」,在家生活。多數老人認為老來要有「四老」,即老窩、老本、老伴、老友,因為「靠囝靠媳婦,不值身邊自己有」。

九、粞粉不舂頭一臼,查某仔不做人大媳婦

字面解釋:做粿舂粞不要搶當天舂第一臼,有女兒不要做人家的大媳婦。

早時鄉下娶新娘「炸棗」、冬至「搓圓仔」、年兜「炊甜粿」,都要用石碓舂粞。把浸泡的糯米或有米晾乾後倒在碓臼裡,用腳踩碓尾(碓身以龍眼木或苦楝木鑿作),讓碓頭一起一落慢慢把大米搗成粉末,還要用篩斗篩出細粉。鄉村的石碓多數是室外公用(也有少數人私設的「碓間」),沒有人舂米的時候,往往有雞、鴨、豬到碓邊覓食,所以舂頭臼粞粉時,要用井水把碓具洗擦乾淨;如果接在別人後面,就可以省掉這道工夫。家中如果祇有一個兒子,這叫「孤囝孤媳婦」,反正「好歹一人擔」。但如果有三五個兄弟,那大媳婦就不好當了。因為上有公婆,下有小叔小姑,還要照顧丈夫和孩子,大媳婦成了全家的「磨仔心」,難免會有顧此失彼之處。有首反映大媳婦當家苦楚的歌謠:煩惱無米窗煮飯,煩惱飼豬無米糠,煩惱小叔要娶無眠床,煩惱小姑要嫁無嫁妝,煩惱乾官(公公)吃飯無菜湯,煩惱乾家(婆婆)無衫窗出門::::真是煩惱「勿會了勿會盡」。而且還要事事做好,給後來的同姒(妯娌)樹立榜樣。所以流行在金門、同安的一首歌謠唱道:狗嬸婆仔娶新婦,識道理。晏晏睏,早早起,起來梳妝洗面抹粉點胭脂。入大廳,擦桌椅;入繡房,做針指;落灶腳,洗碗碟。公啊婆啊都歡喜,荷老(稱讚)兄,荷老弟,荷老恁厝父母敖力教示,大家官(翁姑)有福氣」。(見民國八十年增修︽金門縣志︾卷三)這就是「做人媳婦」固有的女德。

(四之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