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文化資產走出戰地悲情
對金門人而言,牧馬侯祠的存在,具有慎終追遠的意義。連新加坡的金門會館也供奉著家鄉守護神│開浯恩主,足見牧馬侯德澤的淵遠流長。
文獻上金門的開墾雖然早在唐代以前,不過今年從族譜來看,島上的居民大多是宋末、元初時期因逃避蒙古人的鐵騎而來金的。因此,準確來說,金門島上大多數的聚落有七、八百年的歷史,不過這也已經遠超過台灣漢人聚落或鄉鎮的開墾歷史。
出洋史話
金門雖四處環海,但漁業資源欠佳,加上幅員狹窄,土地貧瘠,又受雨量稀少的限制,農產不豐,只產少量的雜糧與蔬菜。幾百年來,居民由於生活艱困,多半會選擇遠渡重洋,謀生異域,如三百多年前移居台澎,或一百多年前遠渡南洋。前者使金門成為台澎的閩南原鄉之一,後者讓金門有「僑鄉」之譽。
金門有非常豐富的傳統聚落及歷史建築,數量密集且歷史悠久,在台澎金馬首屈一指,即使在整個閩南地區也佔有重要的地位。除了分布在各個聚落的傳統民居,還有從二十世紀初開始興起的洋樓建築。
洋樓是一種結合傳統閩南建築及南洋殖民樣式的中西合璧建築,多數由當時在南洋地區經商致富的華僑返鄉所興建,一部分則是本地富商所建。自從十九世紀中期廈門開放為通商口岸,許多出洋謀生的金門人,便輾轉透過廈門前往南洋發展。
一部分窮苦的人,當時為了出洋打工而與洋行簽約,稱做「契約勞工」,或俗稱「苦力」、「豬仔」,他們若航海途中染上疾病,往往是被扔下海。在異鄉做苦力的生涯,若是染上鴉片與賭博,幾乎沒有前途。僑民能夠出人頭地者需要極大的努力與運氣,少數能夠熬出頭、事業有成的人,回到家鄉便蓋起充滿南洋風味的洋樓建築,以光宗耀祖。
這些風格獨特、雕工細緻的洋樓,就在八十、九十年前的金門陸續興建起來。在金門,至少有超過一百三十棟的洋樓,分布在金門各個聚落,這是金門極重要的文化資產。
陳景蘭洋樓:僑鄉與戰地歷史的融合
金門最大的一幢洋樓,是位在成功村的陳景蘭洋樓,這棟房子也曾跟戰地有關。1921年新加坡僑商陳景蘭致富後返鄉興建了大洋樓,並供陳坑小學使用。1937年日軍侵華後,讓避禍於南洋的陳景蘭再也沒有回過家鄉。之後這棟三開間的大洋樓充任過國軍醫院、金門中學,在八二三砲戰後成為國軍官兵休假中心。當年的蔣介石、宋美齡到後來的鄧麗君造訪金門時,都曾來過這裡慰勞官兵。
隨著1992年以後陸續的撤軍,加上1999年丹恩颱風的襲擊,陳景蘭洋樓一半的外廊傾倒了。我們正積極研擬這幢洋樓及其前方金湯公園的再生計畫,期望爭取內政部營建署的經費而能加以活化利用,為金門的歷史保存跨出積極的一步。
不可諱言的,解除戰地政務後,整個金門地景有很大變化。不當的地方建設讓傳統聚落失去了風貌,對現代化的盲目追求更讓許多人認為傳統建築毫無價值而棄之不顧,未經評估即將軍事設施剷除也不一定恰當。我要提醒,在當前的年代,愈是地方化的(localization),便愈是全球的(globalization),反之沒有特色的地方,注定會出局。惡質的現代化,不該是我們選擇的方向。
文建會與金門縣文化局,正預計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要將金門豐富的歷史建築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希望讓世人了解,金門絕非僅是走過戰火歲月後,被人們逐漸遺忘的邊陲小島,或只是駐守著台灣的戰地前線,而是有著人文歷史及經典建築的文化殿堂。
另一方面,為了有計畫保存金門的史蹟、文化和自然資源,1995年十月十八日成立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這是台灣六座國家公園中唯一一座以保育史蹟及文化景觀資產為主旨的國家公園,可見金門的價值。隨著解嚴與戰地政務的解除,金門在歷史舞台上的角色,除了具備海疆重鎮的軍事功能外,應可扮演文化體驗與生態觀光的角色。
口述歷史的重要性
一方面我們需加強保存金門的戰役史蹟,一方面更需要注意口述歷史的建立,為後代留下趨近完整的史料。如古寧頭戰役、九三砲戰、八二三砲戰距今已漸遠,許多經歷過當年砲火的士兵、百姓逐漸凋零,文建會應該可以提供充分的資源,協助進行口述歷史,為當年保衛台灣繁榮的重大戰役提供見證。在金門的高等學府││金門技術學院,責無旁貸地也應該積極投入這方面的研究。把一個個動人的生命故事採擷起來,不論是悲劇或喜劇,才能讓金門成為一座受人尊敬的島嶼。
走出戰地政務
事實上,一直到1978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國大陸與美國建交,金門居民度過烽火連天的歲月才正式告一段落。
在「後戰地政務時期」金門如何發展,其實是一個很關鍵的課題。「後」字,在英文的使用是「post」,如我們說「後現代主義」,英文叫「post-modernism」。「post」有多重的意義,一為時間上序列,即在某某之後,一為去除、解除、改變的意義,即是在結構上改變了前一階段。若從後者的角度來看,金門今天是否已走出、改變「戰地政務」的文化結構,就是件值得深思的事了。不客氣說,包括軍方、地方政府、民意代表,乃至於民間社會的風氣,「由上而下」、阿諛奉承、官大學問大、不尊重專業及缺乏反省能力的弊端,時常可見;加上普遍公民意識薄弱,只知向政府要求權利,不知公民也需要盡社區自治的義務、遵守共同的規範。簡單講,我們現在還在承受戰地政務長期缺乏民主機制的歷史負債。
我們一方面感謝長期以來由於駐軍為金門地方所帶來的生計保障,但一方面也懇切希望軍方在新的時代調整思維,於盡可能的範圍內協助金門發展。讓這個世界冷戰、兩岸對峙年代具有高知名度島嶼─金門(Quemoy),能重新讓她的歷史遺產成為文化上、甚至經濟上的重要資產。
(本文為九十三年十月由行政院文建會舉辦之「產業文化資產巡迴宣導系列講座活動」的演講稿整理,地點於金防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