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咱的俗語話》過時的俗語話(續)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761

在「三從四德」的封建時代,由於社會風氣和習俗的約束,許多家庭都有良好的家教氛圍,一般女孩子自幼耳濡目染,長大後都能恪守閨範。但要當好人家的大媳婦,確實要多喝不少「苦湯」,因此婚前女方父母有時會多加斟酌。不過當大媳婦也不全是有苦無甜,大媳婦往往受到一家人的敬重,有的地方就有「長嫂如母」的風俗,而她生育的第一個孩子又是這個家庭的寵兒,如果是男孩,將來還可以多一份家產,因為民間有「大囝踏(留)大孫,細囝踏某本」的慣例,這是父母對長子和媳婦多做付出的回報。現在城鄉家庭子女不多,而且多數是「一人一家代,公媽隨人拜」,現成的食品到處都有,用不著「絞米舂粞」,所以這話也就「過時」了。

十、做工桃花搭渡,吃飯三戰呂布

字面解釋:做事情像演︽桃花搭渡︾小戲那樣慢條斯理,而吃飯卻像「三戰呂布」那樣積極主動。

這是一句對好吃懶做者的諷刺俗語。與這句話意思相同的還有「吃飯吃甲流汗,做工計(勞動)做甲畏寒」、「吃飯大碗公,做工閃西風(躲避)」、「吃飯勿會輸,  崎(爬坡)虫去(按)腳頭污(膝蓋)」等,都是譏笑「貧段人」的意思。這句俗語借用「桃花搭渡」和「三戰呂布」兩則典故,用正反的表現手法對那些懶漢進行善意的告誡。︽桃花搭渡︾是一齣閩南高甲小戲,搬演女間婢桃花「身懷書信趕路程」來到江邊找「搖船載人客」的渡伯搭渡,好到隔江的西爐鄉為阿娘的情郎一官傳遞書信的故事。風趣詼諧的老渡伯在船上故意引逗桃花唱歌解悶,伶牙俐齒的桃花以「正月點燈紅」起興,唱出「兄哥娘囝」的相思情懷。短短的三十分鐘演出,顯得悠然自在,輕鬆無虞。所以凡是「磨洋工」,做事慢騰騰的都可以用「桃花搭渡」來形容。︽三戰呂布︾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故事,描寫劉備、關羽、張飛三位英雄加入袁紹「討伐董卓」的盟軍,在虎牢關前大戰董卓義子呂布的場景。戰場上天昏地暗,連喘息的空隙都沒有,一旦閃失便是人頭落地,容不得半點怠慢。

這句俗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閩南一帶時常可以聽到。那時候大陸農村勞動生產方式是「學大寨」吃大鍋飯,「出工一陣哄,收工一窩蜂」,生產力受到束縛,糧食又緊缺,農民在勞動時常常是「講長講短,講吃煞尾」。他們抱怨「做(出工)是牛聲馬哮,分(分配糧食)是捧升捧斗」,「吃有限,做無限,那做那(越)哏 (懊惱),所以有些人祗好「做工嘿囉嗦,吃飯拚大步」。那時參加集體勞動能夠吃上一頓乾飯,許多人的幹勁就來了,圖的是「飽吃一餐」。在那「越窮越革命」的歲月裡,熟人見面打招呼頭句話便是「吃末?」表示對「肚子」的關心,現在再這樣打招呼便是背時了,應該問「近來身體好嗎?」中青年則多用「發了嗎?」溫飽問題既然解決,人們關心更多的是健康和財富問題。所以,大陸如果沒有實行改革開放,那「窮過渡」的生活不知道還要使中國落後幾十年。

十一、生乾埔那做乞吃,心頭也嬌櫸;生查某那做奶奶,心頭也結繭。

字面解釋:祗要生男孩子,即使將來當乞丐,心中也很舒適;如果生的是女孩子,長大就是嫁入名門當了貴夫人,當父母的心中也很鬱悶。

這是傳統農業社會典型的「重男輕女」俗語,與這話相同或相似的民間俗語還很多。在民間婚俗禮儀中,自始至終就貫穿著「早生男孩」的思想。如新娘轎要在黃昏時到達新郎家門口,叫做「入門黑,生乾埔」。新娘「上頭」時,「好命人」要唸「麻油滑,麻油黑;年頭來,年尾生乾埔」。參加婚宴的親朋戚友第一道菜要吃完,表示 「頭碗吃乾乾,明年生  葩(即男孩)」。

(四之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