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毋忘金門母語話

發布日期:
作者: 江左。
點閱率:1,210
字型大小:

上學期修了一門介紹台灣語文的課程,接觸了有關閩南語的領域,也對閩南語的用法和特色,有了更多的認識。由於老師從口音知道我是金門人,所以上課時,常會問我一些字或詞要怎麼講,或是問我金門有哪些特別的諺語或是童謠。自認為金門話講的還可以的我,卻時常被老師的問題所考倒。實在覺得身為金門人,卻連一些簡單的金門話都不會講而感到汗顏。但也因為如此,使我有機會重新認識自己的母語,並了解其與眾不同之處,在找了許多相關書籍與文章閱讀後,也產生了一些感觸與想法。

金門的閩南語是屬於泉州音系,又因為自古隸屬於同安縣,在巷口音上更近似於同安腔。加上先民落番至南洋發展,所以語言中又賴來許多外來語。金門雖然小,但語言也有區域差異的現象,東西半島間,大小金門間,在口音或是一詞彙的使用上,也有存著些微的不同。近代,由於長期的軍事管制,使金門處於一個封閉的環境,語言也因此形成了一種特別的口音,而這種金門腔也是凝聚各地金門人重要的元素之一。然而,近年來金門話已逐漸產生了一些改變,在傳承上似乎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這當中牽扯到許多的因素。一方面,由於長期以來的國語教育政策,使得說母語變成一種罪惡,學生被限制講母語而多以國語為溝通的工具,造成了許多人不大會講閩南語,而只會說國語,或是未能說流利的閩南語。而這種偏差的政策也使學生將閩南語視為一種低俗的語言,而不願意或不屑去講。在暑假回來金門的時候,特別去觀察一些小學生,國高中生談話時的情形,也注意到一些年輕的父母或是一些祖父母與其孩子或孫子在交談的情形。有時是在街上,或是買東西時,或是車站等車等不同的場合。我發現到一個現象,就是目前的學生大多是以國語為交談的工具,而父母與祖父母和一般人交談時是以閩南語,但對自己的孩子或是孫子卻刻意用國語。也許這只是所看到的一部分,也未經過任何正式的調查或統計,並不能以偏概全,但卻也不免令人擔心金門話斷層的問題。其實,我們這一代六、七年級生的年輕人,以不能在像自己的父輩或祖父輩,能以流利的閩南語交談,許多詞彙、俗語要怎麼講都不知道,而必須夾雜著國語才能交談;另一方面,金門話在近幾年的開放中也產生了一些改變,由於台金之間密切的往來,學生因為赴台求學或工作,地區的人因為做觀光客的生意或是看台灣連續劇,而在用詞上或腔調上也難免會受其影響而稍有改變,這些改變也許是刻意的︿如與觀光客交談時﹀或是不經意的︿因長期接觸而產生改變﹀。這些斷層與改變的現象,在十年前中研院對官澳地區所進行一連串的田野調查就有提出了,當時是金門剛開放之初,事隔十年之後,這些改變與斷層的現象可能會更大吧!

其實語言的改變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語言本來就是要促使大家溝通更方便,減少族群間的隔閡,少一種語言,不就可以減少很多麻煩嗎?而這樣刻意區分金門話與台灣話,或要求我們的下一代一定要講閩南話,不應講國語,其實也是十分狹隘的。然而,語言背後所蘊含的情感因素與各種歷史、文化與先人智慧的內涵,卻是語言應該有所保留的理由。語言可說是是民族的身分証,藉由語言我們可以辨別族群的身分。金門話就是金門人的最大特色之一,從旅居於台灣或南洋各地的鄉親中,我們可以由他們的說話的口音很快的判別他們是否是金門人,而這種鄉音也有助於凝聚海內外的金門人的力量,而願意認同這塊土地。當我們身處異地時,若能遇到一位同鄉的人,用鄉音與你交談,應該能稍解思鄉之情緒。或是久別故鄉再回來時,聽到那熟悉的聲音,也會覺得格外的溫馨與親切,這便是語言所蘊含的情感成分。若再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語言本身就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包含許多代表民族特色或精神的因子,是了解該民族重要的依據。而語言也是民族與思想交流的產物,由語言的用法、詞句中,可以探索過去的人之心理狀態與所接觸過的文化。從一些鄉俚俗諺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許多關於金門自然或人文方面的知識。例如「紅宮黑祖厝」可以分辨出宮廟宇宗祠間的不同,又從「一朴、二瓊、三相思、四苦楝、奈阿佛無路用」了解到各種樹木的特質 並分辨她們是否是製作陀螺的好材料;從『五腳氣』、「巴剎」等詞彙,可以了解早期金門與南洋間的關係。還有從日常生活中,食、衣、住、娛樂、禮儀、節慶、宗教、農事中所使用的語言,一窺常民生活的風貌。因此,語言可以說是一座歷史文化的寶庫,是最為真實,與人最親近,最為豐富,卻也是最容易消失的。誠如語言學家大衛‧克里斯托在「語言的死亡」一書中所提出的觀點,他將生態學中基因庫的論點用來說明各種語言存在的價值性。世界上的每一種語言都可視為一個特殊的基因,代表著一個特有的文化,是人類適應社會與環境所創造出的結晶。若我們想創造出更好、更進步文化,就必須以不同的文化為參考依據,加以參考與學習,人類的文化才能更精進。基於這個論點,語言具有保存的必要性,因為文化的傳承是依靠語言和文字,語言一但中斷,人類的知識遺產也會滅亡,金門的語言雖然與台閩之間有所相關與相似之處,卻又有其與眾不同之處,這是金門歷史文化的基因庫,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來維護,這座基因庫,也是金門欲發展島嶼特色,建立閩南文化重鎮之際,所不應忽視的重要資產。

近年來,金門於開放之後在自然與人文方面所產生的改變是十分急速的。但語言改變似乎比較少人去注意,更遑論保存的工作了。目前,介紹有關金門語言的相關書籍並不多,或只能散見於一些期刊或報紙的副刊。對於金門話的使用,發音,腔調、語彙,民間文學等,並未做有系統的保存或整理。也許是語言的改變並不像是自然環境或是一些建築物被破壞那麼顯而易見,其改變有時是暫時的、緩慢的,也比較令人不痛不癢。加上語言的改變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我們無法限制人該講什麼語言或不該講什麼語言,就像制定一些規定來保護自然環境或是古蹟。然而在改變之中,我們也應致力於保存具有地方特色的部分,賦予兼容並蓄的新意義。尤其是目前年老者尚未凋零之際,在他們的談話間能聽到最具特色的金門腔,他們的認知或是記憶中,仍存有許多句鄉土性或地方特色的童謠、俚語或故事,以及與生活相關的各種語彙。無論她們的教育程度,即使是不識字的老嫗或是田野間的莊稼人,當仔細聽一下他們的談話,就會夾雜著幾句你聽不懂得或不會唸的辭彙或俗語,在他們的身上也往往能獲得取之不盡的寶藏,因此他們都是我們學習母語的老師。因此,政府在以文化立縣,發展觀光的同時,也應正視地方母語的保存,包括日常生活語彙的整理,俗語或民間文學的採集,金門話發音、拼音、變調、聲韻母的整理,或能編纂屬於金門因系的語典,以提供有意學習者或是來金門工作、嫁來金門等需要學習的人,有一個參考的方向,以減少語言差異所造成的誤解,並有助於他們能融入當地生活。另外,文化局或各地方社區,也可請地方上的耆老,進行講古或是以閩南語讀經等活動,讓大人和小孩一起來參與,使母語的傳承能拓展人生活中。而這些保存工作,不僅是文字上的紀錄,更應配合現代科技,錄製成影音,才能便於傳承和學習。然而,這些做法所能保存的地方仍然有限,最重要的還是我們年輕的一代願意去講,願意去學習我們的母語。父母或祖父母能用閩南語和孩子或孫子溝通,學校的老師也可以多用閩南語和孩子交談或鼓勵他們講,讓學生願意用閩南語作為日常生活中的溝通用語,這樣才能真正使母語傳承有所功效。否則,年輕的一代不願意講,再過數十年後老者也都凋零了,金門話的傳承終將斷層,而消失於歷史的洪流中了。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