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談新金門人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炳洳。
點閱率:910
字型大小:

一九九四年九月份︽遠見︾雜誌曾經策劃了一個「新台灣人」的專題,引起台灣社會,甚至是兩岸社會極大的迴響。一九九八年台北市長選舉期間,李登輝也拋出了「新台灣人」的說法,現任台北市長馬英九就是那一時期李登輝口中所謂新台灣人的典型,至今,馬英九所成立的新台灣人基金會仍然肩負著選舉中動員群眾與凝聚支持者的角色。  然則,新台灣人到底「新」在哪裡呢?按照高希均先生的說法,新台灣人最大特徵是,不再自憐於歷史捉弄所帶來的悲情與委屈。「新」台灣人的共同分母來自於教育普及所帶來的自信。準此,新金門人是否可以一體適用呢?金門長期軍管戒嚴、生存於國共對峙的夾縫間隙,論及歷史與悲情,比之台灣,實有過之。當然,從現實面檢視,我們還看不出台灣社會真正走出二二八的悲情,甚至,每次屆臨選舉,總要一次次被端出來撕裂炒作。金門位處邊陲,無論從地緣上或情感上,都讓我們對高度政治化的台灣社會所逐步形成的所謂「新台灣人」論述,很難達到「內外合一」的精神認同境界。 

  長期以來,由於發展的滯後及遭到政治邊緣化漠視的客觀事實,讓金門這塊土地上的鄉親,逐漸喪失了對於自我主體意識的追求與認同。反而,時常舔舐著那些烽火硝煙的戰爭年代所遺留的悲情傷口,期待著外人的憐憫與同情。若說我們對金門這一原鄉缺少認同或許太過沈重,但是何以金門的子弟在每一個不同的時期都要懷著同樣的「朝聖」心情,遠渡異鄉謀生,從大陸──而南洋──而台灣──而大陸──而──? 

  我們已經習慣於換位思考,習慣於在原鄉與異鄉之間用無奈與喟嘆填補著兩者之間的距離與落差。

  因此,在金門面臨歷史發展抉擇的當口,我們實有必要重新省思金門人的角色定位,「新金門人」之說固然有「畫虎類犬」之虞,但是在喚醒所有金門人重新思考金門主體意識的過程中,我們不得不借鑑於「新台灣人」的論述思維,從較為宏觀的角度尋找新金門人的歷史定位。 

  我們可以稍加回顧當年李登輝所謂新台灣人的論述內容(先不管您認不認同李這個人),在台北市長選戰最後關鍵時刻,李揮汗挺馬, 提出「新台灣人」訴求, 宣稱台灣人的悲哀已經解決了,希望大家不要再看過去的悲哀,因為不管何時來到台灣這塊土地的人都是台灣人,他呼籲大家投票支援代表外省新移民的馬英九,因為在這樣的論述下,馬也是正港的台灣人。 

  從新台灣人論述的社會政治脈絡來看,不難發現所謂「新台灣人」論述,很明顯的,一開始是為了因應台灣解嚴後的政黨選舉而提出的。台灣自一九九四年以後逐漸成形的「三黨不過半」的選舉情勢,使李登輝主政末期,試圖以此在台灣認同上面能夠召喚反對色彩並不明顯的本省籍台灣人,並收編若干對民進黨仍有恐懼,對國民黨仍有部份忠誠度的外省籍新移民。換句話說「新台灣人」論正是企圖用「新」來召喚新黨的票源,用「台灣人」鞏固原先立場比較游離的本省票的選戰論述策略;「新台灣人」的提法主要在於對抗任何來自反對運動對李登輝政權的挑戰。(見李登輝新台灣人政治修辭學的大體解剖─兼論反對運動的政治議程一文)

從政治的角度剖析新台灣人論述,顯得赤裸裸而形貌醜陋。由這層意義來闡釋新台灣人,更大的目的當然是為了選舉勝選的考量。用新台灣人的「新」字,試圖一舉跨越族群之間的藩籬,以消弭不同時期移民到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主客之間的摩擦,將反對勢力的票源分割並攬到自己身上。這當然是台灣特有的政治土壤所培育出來的有著權謀基因的種子。而金門除了曾經有過的戰爭悲情似曾相識之外,地方執政者無法仿效當年李登輝以國民黨執政者兼加害者的身分出來為二二八歷史事件道歉,從而區分出「新」、「舊」兩個時期,在政府公開道歉之後的「新」的時期裡,再也不存在加害者與被害者水火不容的仇恨情結,一體通稱為「新台灣人」。 

  金門目前雖然沒有族群的問題,但是有朝一日定然會有先來後到的融合問題。今日我們不需要像台灣一樣在族群的對立之中以承認「昨日」之「非」來對照「今日」之「是」是我們莫大的幸運。但是,這並不表示我們所企盼建立的新金門人論述沒有存在的空間。 

  新金門人或許不必像新台灣人一樣,以跳脫族群對抗為前提,但同樣都需要揮別舊時代所遺留的悲情,同樣都有在新時代所需要學習的群體性格或個人特質,以及諸多等待我們共同超越的課題。讓我們再來回味一下高希均先生說過的話:「新」台灣人不僅是務實的經濟人(如王永慶),也是理想的文化人(如林懷民);不只是胸懷外國科技(如李遠哲),更要立足本土(如施振榮);不再局限於小我的成就,更是在共創大愛(如證嚴)。「新」台灣人正在逐漸擺脫「移民與流民」中蘊藏的狠、自私、機會主義的性格;代之而起的是要講求一個民族得以綿延的「信」與「義」。「新」台灣人也正在由內向外地將島嶼性格提升為海洋性格──包容、寬大、擴張、開放。「新」台灣人的理念中,已釋出了排他性,吸收了族群融合的包容性。他們跳出了悲情的舊框框,看清了發展的舞台──不在過去,而在未來。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理性、前瞻、有愛心;他們擁有新觀念、新態度、新做法及新視野。他們不一定參與政治,但關心本土的公共事務;不一定有高所得,但富有理想色彩。「新」台灣人深知:轟轟烈烈的一生,不是重演歷史劇,而是要改寫充滿台灣生命力的新劇本。 

  儘管高先生所刻繪的新台灣人特質完美到或許只存在於神話裡的烏托邦,這些特質更多的是主觀的願望和期許,與現實頗有差距。從現實的台灣社會(尤其是政治人物所表現的行為)來看新台灣人的定義,甚至有著令人錯愕的巨大反差與嘲諷效果。但是,我們卻也不難從中學到形塑新金門人特質所需要的論述邏輯。 

  在新台灣人論述中,還有另一個不能忽視的成因,即是該論述所處的國際背景以及其意圖喊話的國際對象──美國。美國對台灣的態度一貫是不希望台灣的政治走勢危及美國和中國的關係。但是台灣近年來日愈強烈的本土自我認同,以及這樣一個社會動力試圖改變台灣未來國際地位的舉動,都讓美國感到憂慮。因此,新台灣人必須明辨美中台三方的關係,尋求自己的空間與定位。 

  同理,新金門人應當重新理解台灣、大陸、金門三方的關係。拿美中台三方的關係,來隱喻中台金三邊的關係,雖然不是非常恰當,但是同樣的「兩大之間難為小」的境遇倒是雷同。此刻,我們提出新金門人這樣的論述,對於目前自身的地位與背景,以及與台灣及大陸之間的相互角色和關係,只有透過更深的理解與界定,才能邁開步伐,走屬於自己的路!  

 「新金門人」論述不僅要用新的角度省視金門的過去,以確定自己在金門歷史上的位置,同時更企圖擘畫金門的未來;釐清那些質素是「新金門人」應該具備的,什麼樣的政治認同及黨派合乎於「新金門人」的要求。曾經,新台灣人論述希望可以透過宣示和認同,取得在政黨與派系之外游離的支持力量;同理,新金門人論述將或可啟動一股超越黨派的認同力量,引領未來金門的從政者思考如何擴大在宗親與派系之外的社會支持基礎。 

  最後,讓我們試著來總結一下所謂「新金門人」該有的面貌:需要一些不同於當前的個人或群體特質、需要更積極正面的信念、更前瞻的觀念和視野、更擴張和開放的性格、更多的包容和愛;新金門人是務實誠懇的經濟人、是熱情細緻的文化人、是理性創新的科技人、是有著多元價值的社會人;新金門人是熱愛這塊土地,能夠自我認同,並願意傾注熱情來譜寫充滿金門生命力新劇本的一群認同金門的人。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