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蟳埔女與蚵殼厝

發布日期:
作者: 黃振良。
點閱率:1,044
字型大小:

◎泉州市的蟳埔村:

承蒙金門縣政府教育局之推薦,應泉州市丰澤區旅遊局及老子研究會之邀,參加於九月廿五、廿六日兩天,在丰澤大酒店舉辦的「泉州市丰澤區海上絲綢之路與蟳埔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近年來對於泉州海絲文化節日活動時有所聞,但所謂「蟳埔」到底是什麼,卻所知有限,雖然行前翻閱了許多資料,卻一直找不到相關於「蟳埔民俗文化」所指為何?為了一探其中奧祕,特將原訂行程延後,到蟳埔社區作一番探訪。

蟳埔是位於泉州市丰澤區涂門外的小漁村,距城十餘里,此處是小半島的南端海濱,也正是洛陽江和晉江兩江水出海匯流之處,舊時屬東海鎮,原是泉州市鯉城區所轄,丰澤設區後,則歸丰澤區轄下,與清源山的老君岩一在區北,一在區南。面積二點三平方公里,人口六千多人,黃姓佔百分七十五,傍海維生。

蟳埔原名前埔,與另一個「後埔」村落同位在鷓鴣山下,據說某年村內舉行慶典,附近村莊親友前往慶賀時,賀聯上以其地方音的「前」(讀如國語的「景」),後續「埔」字,讀起來與「蟳埔」音近而誤寫,當地人非但不以為忤,而且因為該村海岸潮間帶上產「紅蟳」,如此反倒可提高其海產的知名度,從此以後,「前埔」之名逐漸被「蟳埔」所取代。雖然一千年前的泉州已是東方第一大港,但位在泉州市郊的蟳埔,在一千年後卻還是一個臨海的漁(蚵)村,還是保存著其獨樹一格的特俗,成為與湄州女、惠安女齊名並稱為福建「三大漁女」中較不為外人知的「神祕女」。

泉州市丰澤區舉辦這項學術文化研討會,正是繼惠安女之後,為了讓世人進一步了解蟳埔女與蟳埔文化,豐富泉州市文化旅遊資源、進一步為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而準備,個人有幸跟隨泉州地方文史工作者的腳步之後,去了解蟳埔文化的相關內涵。

◎蟳埔女:

蟳埔民俗文化的特殊處有兩項:一是蟳埔女,一是蚵殼厝。

蟳埔的女人與湄州女、惠安女並稱為福建「三大漁女」,又加上畬族女、客家女並稱為福建「五女」,其特殊之處可以從服飾、頭飾、個性,及奇異習俗來加以分析。

蟳埔女的衣著,上衣是布鈕釦、斜襟掩胸的右衣,稱「大裾衫」,與一九六○年代我們金門的中年婦女所穿的上衣一樣,因為她們常年在海岸潮間帶上工作,穿著這種上衣,可以不易被漁網纏住,為了避免與海水過度接觸造成腐蝕的情形,她們用龍眼樹皮將衣服染成紫紅色,這又如同金門早年漁民用木薯漿染漁網的情形一樣,是為了避免漁網因浸泡海水而腐爛。

蟳埔女的褲子是黑色寬腳褲,穿著時可將褲頭折疊于腹部,並在腰部圍上一條圍巾或圍裙,方便勞動。從文字上敘述的形像上來看,蟳埔女的整體服飾,似乎和金門早期女蚵民的穿著沒什麼不一樣。如果有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蟳埔女的頭飾了。

頭飾是蟳埔女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女孩子將頭髮盤到腦後,綰成一個圓髻,並用鮮花串成一圈、二圈、三圈的花環,俗稱「簪花圍」,簪戴在綰髻四周,中間再插上一根象牙筷子。各種鮮花則隨季節花卉而變化,當天前往參觀時,她們頭上所簪的花,外圈是盛開的茉莉,中圈是玫瑰花苞,內圈是半開的含笑花,周圍再加上一些手工製作的大朵紅花,每人的頭上都是一座小小的花園,從小女孩到七十多歲的老阿婆,老、少簪的花少且多是人工花,少女和少婦則個個加上三圈飄香的鮮花。

蟳埔女的年齡或身份表現在她們的耳飾上,她們幾乎是清一色的丁勾耳環,不同的是未婚婦女的耳環不加耳墜,結了婚的婦女,則加上耳墜,稱為「丁勾耳墜」,老年婦女則戴上「老媽丁香耳墜」。戴的耳飾不同,意味著不同的輩分。在參觀的途中,有一位七十多歲老婦人的耳飾中,不但有黃金耳環和耳墜,還有「耳練」,這耳練不是垂在耳下,而是從耳垂向上繞圍掛在兩朵碩大的耳殼上。

蟳埔村的男人到大海討生活,而女人則將打來的魚貨或拾自潮間帶上的魚、蝦、螺、貝和海蚵,用肩挑步行入城叫賣。她們梳著髮髻,橫插著一根牙筷,圍戴著環形花串,腳穿自己用稻草編織成的草鞋,肩挑上百斤的新鮮海產品,天未亮就從家裡出發,得走上十餘里路到涂門城的外壕溝邊,再停下來梳妝打扮一番,換雙好鞋,才挑擔入城,到府文廟前的市場或竹街魚巷,擺攤設點叫賣,賣完後再走路回家,繼續下海工作或接下由海上歸來的丈夫之魚貨。

(上)





據泉州市內高齡的耆老表示:蟳埔女是兼具勤勞、儉樸、愛清潔、肯吃苦的女性,她們雖然工作勞累,每天起早摸黑,卻從不會疏忽自身的打扮,尤其是愛戴花的習慣,讓她們給人有清新素雅的親切感,她們對人的和氣婉約和一身樸素清香,讓客人樂於向她購買魚貨海鮮,許多人因此而成了長期客戶,從這些蟳埔女的年輕時期開始就成了幾十年的老客戶。泉州市當地人對這些來自蟳埔村的婦女,習慣上稱為「蟳埔阿姨」,又因為蟳埔位在鷓鴣山下,所以又稱為「鷓鴣姨」。

相對於惠安女「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衫,浪費褲」的服飾,蟳埔女的服飾,可以用「花飾頭,保守肚;緊身衫,寬鬆褲」來形容,而不論從湄洲女、惠安女到新近認識的蟳埔女,她們都具有勤勞、工作能力強的特性,這使我連想到福建這個古閩越之地,婦女們這種較其他地區婦女看來很特殊的情形,是不是古代母系社會延續下來的遺風?

◎蟳埔民俗:

蟳埔地區可稱得上是泉州城外的小漁村,雖然與這處宋元時期東方大港僅數里之遙,但因地偏位僻,民風淳樸,婦女一直延續著數千年來的美德,一直到近二十年來才面臨被淘汰的命運,也因此才引起文化界的重視。

以蟳埔地區而言,今日它尚保有某些較特殊的民俗:

一、蟳埔當地小孩子對自己母親的稱呼,習俗上都不用與「母親」相類似的任何稱謂,而以「阿姨」相稱,這又使我連想到我們金門本地早年也有些小孩子因為某種忌諱而改稱父親為「阿叔」,稱母親為「阿嬸」或直呼其名的習俗,不過那只是少數個案,而蟳埔地區卻是個通案,這種通案自然也形成其地區性的習俗。

二、蟳埔女的髮飾,她們都會把長髮在腦後盤成一圈圈的髮髻,再橫插一根牙筷,另用朵朵鮮花的花苞或花蕾,配上幾朵盛開的鮮色花,紮成一個花環,少則一二環,多則四五環,再以髮髻為圓心,圈戴在腦後,配上標明身分的耳環,成了蟳埔女的標誌。金門由於土地貧瘠,年雨量少,不但不適花卉生長,早年也不允許培植衣食類植物以外的園地,但是當時的農村婦女,閒時也喜歡採擷家中培植的茉莉,或山間的黃槴等季節性的野花,別插於髮髻之上。愛花、愛美本就是女人的天性,人間因為這些愛花人而顯得更加璀璨。

三、勞動者的日常服飾,取決於工作的方便,蟳埔女藏青或藍色斜襟掩胸的上衣和黑色大筒褲,一是受古代藍色染料普遍使用的因素,再是藍色不易凸顯出髒雜的顏色,這樣的服飾在農漁社會中是極其平常的妝扮,像金門早年的農婦蚵女,不也是如此的衣著嗎?

四、蟳埔女因為愛花,所以當某人家有喜事,送花就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項禮物了,凡有生男孩要蒸喜飯(送油飯),造大船時的豎龍骨、安龍目、出龍,起大屋時的奠基、上樑、安門、入屋等重大喜慶節日,除了要送鄰居親友一些例行性的喜禮之外,都不會少掉另一項重要禮物:鮮花,花已成了蟳埔女的品牌,是她們的註冊商標。反觀我門金門,早年每有訂婚禮舉行,男方在給女方的喜籃中,聘禮外更有一項不可少的,那就是花,用竹簽作梗,用紙和花線紮成的「桔仔花」,這些花送達女方後,由女方贈送親友,既象徵吉利,又有男方稱讚新娘美如花嬌的意味。

五、一般地區婚禮的時間,極少選在夜間舉行,而蟳埔地方早年在白天舉行婚禮的習俗,到了1957年前後,則改為在下半夜進行的習慣,其原因何在?尚找不到確切答案。

◎蚵殼厝與海絲文化:

蟳埔地方的傳統民居,和閩南民居的形式沒有太大的差別,唯一有別的是其建築材料,除了閩南式的磚瓦之外,另有一項特殊的建材:他們用一種特別大的蚵殼砌外牆。

這種非磚非石的大蚵殼,和當地產蚵並沒有關係,這種特大的蚵殼,據傳是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崛起,一躍成為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的世界兩大港、東方第一大港的泉州,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當時航行於東西方之間的船隻,從泉州滿載絲綢出發,沿閩南沿海南行到南洋,經印度洋、非洲東岸到達北非,返航之行,因船內不載貨物形成空船,不利航行,為了讓船的重心沈穩,航程順利,就將當地散布在海岸上這些不必花錢買的大蚵殼,裝載船上壓艙,來穩住重心,載回刺桐港外,堆積在港口附近的岸邊。這些蚵殼每個約有成年人的巴掌大,和本地產的蚵殼同樣分為下臼和上蓋兩部分,下臼厚約六公分,上蓋厚約三公分,比當地所產的蚵大了好多倍。

元末明初,福建浙江沿海常受倭寇侵擾,富裕之地的泉州更首當其衝,曾數度遭遇劫難,造成家園損毀的情形,先民在災後重建時,因經濟力、物力受限,便拾撿殘破的磚石,砌成「出磚入石」的牆面,並把海灘上堆積散置的這些比破磚塊大的蚵殼,一起作為建屋材料,這些蚵殼雖不能作為屋頂或屋面的建材,砌在後、側兩面卻是堅韌不易風化的材料,即使房屋倒塌後,還可重覆使用,故經過數百年後,成了如今蟳埔民居上一項特殊的景觀。這種如片片魚麟般的蚵殼厝,昔日是刺桐港外海濱一項俯拾可得的建材,今日是歷經百年不壞的歷史建築,經過專家的考證,這種碩大的蚵殼,正是產於非洲東岸的特有蚵種,如此一來,蟳埔的蚵殼厝,更為昔日泉州東方絲綢之路起點的這段歷史,得到一項有力的明證。

蚵殼厝不再是蟳埔人的蚵殼厝,而是泉州的蚵殼厝,是宋元時期泉州這處東方大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一項標記,蚵殼厝上有數百年歷史風霜的蚵殼,那一碇一碇砌得平整的蚵殼,那一堵一堵外砌蚵殼、內敷灰泥的屋牆,比一層層白灰敷抹的牆體更加堅固。我們走在蟳埔村的一條條小巷弄中,穿過的不是蚵殼厝的巷弄,而是走在一條千年前的海上絲路裡。

◎泉州海上絲路:

這幾年來,為了申報海上絲綢之路為世界文化遺產,泉州市當局及民間,配合各種活動和努力,不停地經營、發掘各種有關的歷史文物,為申報這項深具文化內涵所作的貢獻,深為一海之隔、也正在為此作努力的我們所熟知,也清楚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遺」的成功之日已經不遠。

泉州既為絲綢之路,其牽涉的範圍必是跨越國界的一條長線,而不只是某幾個點而已,個人前年承縣府之委託,作「倒影塔復建工作研究」時,以倒影、茅山、文臺三者概括為「明初三塔」,近日蒙張榮強先生指出:倒影塔的建塔時間應該是宋朝時期,當時係為因應泉州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航標所需而建。以八角形的倒影塔和其它兩座六角塔作比較,兩者確有相異之處,是否同期所建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假設倒影塔確是宋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附屬產物,那麼金門也必將是海上絲路沿途的一點,是這條絲路上的一部分了,這也是值得本地文史工作同仁們亟待努力的一項工作了。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