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札記》口香糖與中秋月餅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時光荏苒,物換星移,三國已離我們愈來愈遠了,可是我的心中卻一直嗟嘆自己,為什麼不是生長在那一個時代,那管他是在那一國,是忠還是奸,只要能夠讓自己在那一個舞台演出,就算已經是歷史,就算已經是陳年往事,那又如何呢?最近,終於看完第三遍的三國演義連續劇,每看完一遍,心情總是跟隨劇情之起伏而激盪,心潮澎湃不已,忠與奸、成或敗,也總是讓我感歎,低迴不已,雖然三國已成歷史,已成往事,就像古人說的:「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然而,古訓亦有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又云:「前車之鑑」,閱讀三國,觀賞三國,在市井小民的我們,不敢言大忠與大孝,大是與大非,然則,以古鑑今,擇其善者以教育子弟,應是吾輩所當省思與參酌的。
哎!說到那裡去了,言歸正傳吧,由三國演義戲劇的播映中,讓我回想到小時候購買口香糖的情形,記得小時候買的口香糖,其包裝盒是大概長五公分、寬四公分、高零點五公分,扁平長方型的盒子,盒外印有精美的圖案,而小孩子爭相購買的原因,不是外在美麗的圖案,而是因為包裝盒裡面除了口香糖以外,尚另有一張深具意義的人像圖,這一些人像圖,就是三國時期的風雲人物,活躍在那一個時代舞台上的人們呀,例如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趙雲、孫權、周瑜、黃蓋、魯肅、曹操、張遼、夏侯惇、于禁、毛玠等等,共計一百位代表性人物,而且在其背面,並詳細介紹其生平事略,深具收藏與教育意義,而聰明的廠商,更把其中幾張重要人物的圖像限量印售,讓購買的小朋友心中亟欲得之而後快,不是勤於購買,就是和擁有者商量,以其他的圖像多張換取一張自己所欠缺、夢寐以求的圖像,並利用圖像當成遊戲的工具來玩耍,從遊戲與對人物事跡的閱讀瞭解中,獲得樂趣與教化,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潛移默化」了吧;反觀現在的口香糖,種類繁多,林林總總,包裝也很精美,可惜空無一物,無法引起小朋友的購買慾,自然也就無法收到教化的功效了。
再談談中秋月餅吧,說到中秋月餅,就必須講到中秋節,在中國人的社會裡,總喜歡把人與物神格化,因之,人人相信月亮是有神明住在其中的,要不然怎麼會有嫦娥偷藥奔月宮的故事出現是吧,再加上一年的十二個月令中,就是農曆的八月十五,秋高氣爽的時候,月亮也總是份外的明亮,而我們知道,古時候的騷人墨客,總是多愁善感的,容易睹物思情,所以才會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和「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心情吟詠吧,就因為前人的詠唱和月亮的神格化,所以中秋節也就應運而生,而象徵月圓人圓的中秋月餅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現了。
說到中秋月餅,又讓我想起以前和現在月餅的差異,小時候的中秋月餅,種類、大小或許沒有現在的繁多,沒有現在的多樣性,品質和口感或許也沒有現在的精良和可口,可是,我又為何念念不忘孩提時的中秋月餅呢?說穿了,還不是月餅中附加的那一些美麗的、新奇的圖案;現在的中秋月餅,外表裝飾的盒子再精緻、再美麗,也不過是給大人去感受和鑑賞,刺激他們的購買慾罷了,可是,去問問現在的孩子們吧!每逢秋節的時候,我們大人世界的送往迎來,互相餽贈的結果,總是滿屋的月餅,叫孩子們拿去吃,或許一個、二個他們還會拿去吃,可是,如果繼續叫他們再拿去吃,他們可是連正眼都不看一眼,形同視而不見,更遑論叫他們再拿去吃了,每到節後,看到那麼多的月餅,大人們不是感覺可惜,強迫自己的胃予以廣納百貨以外,其餘的就是進入垃圾桶和餿水桶了,究其原因無它,當然又是缺少刺激孩子們食用的動力啊,那動力是什麼呢?動力就是那一張一張圓圓的、剪裁得非常精巧美麗的圖像呀,有了那一些圖像,女孩子們收集起來欣賞、交換,男孩子們收集起來,又是遊戲的好東西;想要擁有圖像,就必須把月餅吃了,才能拿得到呀!如若不信,今年或許來不及,來年可以請某家精明又有眼光的廠商製作看看,試試孩子們是不是都帶著期望的眼光,要求他們的父母親,拿著錢帶著孩子們來購買中秋月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