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松林有約
金門雖蕞爾小島,原先有茂密的自然林,然毀於歷代戰亂致造成童山濯濯。後來由於軍民人工造林的成功,因而綠樹成蔭,像一座大公園,空氣清新,生活步調悠閒,很多人都這樣認為,極適合人們居住(特別是退休人們)地方。中山林的這一大片松林,雖然它是人工林,其數量及生長情形隱約間呈現出一點點天然林的韻味,因而我總愛在空閒時光,靜靜徉倘在其中。
晨曦中,從金門國家公園大門進入,信步走在朝溶溶、靜靜的漫長的石板路上,大約要走十分鐘的光景,路的盡頭矗立著經國先生的銅像,在松林的掩映下,經國先生好像一如平生,親切的要與百姓話家常,在仰視中緬懷其一生為國的辛勞,奠定國家安康之基,宛似這一片松林帶來的綠蔭與景致,真的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令人心中無限的感念。在凝思中環顧兩旁的濕地松、二葉松、黑松,你雖然很難一下子加以分辨,然松葉一簇簇、一層層,不管像馬尾,還是成圓形向四處擴散,有的粉綠、有些墨綠。陽光灑在松針上,有些更呈現耀眼的青翠,而它們的枝葉都設法迎向陽光。在藍天的襯托透下,放眼一望,真不曉得哪位粗心的魔術師,忘了把這些綠的錦緞帶回家。在晨光裡,微涼的空氣中,散發出一淡淡松香,偶而也傳來陣陣盛開花兒花香與青草味,特別是下雨過後,那香味更是濃郁。當你屏息一吸,那份清涼沁人肺腑,令人覺得無比舒暢,心境不自覺的悠閒沈澱下來。再仔細往松林中深處瞧瞧,不管是大大小小的老樹與新苗,樹幹是粗是細,層層疊疊,前後參差讓你無法一收眼底,因而產生遐思。它們都歷經歲月的考驗,風雨寒暑的刻鏤,斑駁的樹幹,枝葉也不多,層層松針滿地,宛似鋪上厚厚地毯。松樹沒有吸引人的花朵、傳不出沁人的香氣,卻發出淡淡的松香,它們好像是靜默的,為自己而活,設法把根深深的紮下,相互扶持,直挺挺的向上生長,都充滿生命力,不知量力好像要跟藍天比誰高,陪日月玩捉迷藏。
信步在松林中,常常會遇到一些重養生與愛運動的朋友,或急走、或舒活筋骨、或一展歌喉,在相互珍重關注中,各自靜享那美好的晨光,不知是否受到松林默化,與彼此的醺染,大家好像精神抖擻,呈現出一股朝氣與活力。
清晨在松林中盤桓,真的是一種享受,放鬆而悠閒、忘卻了塵囂。走累了,在「三友園」小亭休憩、悠遊書海神交古人或汲取作者智慧精華。讀累了,危坐靜思,近觀小池綠水波光雲影中,有許多錦鯉為覓食在你爭我奪,哪不就是很多人們為了名與利熙熙攘攘的寫照嗎?凝視著松林氤氳,讓人興起人生要往何處去的遐思?涼風習習陣陣吹來,聽那微風吹過竹林,發出陣陣的吱吱摩擦聲與莎莎聲,以及松針徐徐落下聲,不知不覺間,自己好像也融入自然之中,與其合而為一,並油然興起盛景難再,人生何其短暫,能不珍惜當下,努力向前?
松樹能耐風霜,受歲月考驗,歷久長青;挺拔相扶而不結瘤彎曲;內斂而不自誇,淡默中自然散發清香;經年累月不斷成長,其材終能足供多用,故宛似君子。難怪歷史上有陶淵明等許多高士、隱者,常以松為師,以松自詡,寫出撫孤松而盤桓、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的詞句。鄙陋如我,雖不能至而心嚮往之,故時與松林有約,愛與松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