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傳說》話王爺
在金門眾多寺廟中,所見的寺廟以王爺廟最多。
王爺乃是福建同安一帶民間信仰之「瘟神」,傳入金門後,便失去原來的意義,成了掌理陰間司法及民間求平安的守護神。
關於王爺的傳說很多,筆者僅擇幾種臚列於后:
其一:是由善心的三百六十位讀書人,為了拯救鄉里的瘟疫,而投井示警,使百姓不敢喝井裡的水,而躲過瘟神的肆虐;他們無私的仁愛胸襟,感動了玉帝,因此,玉帝封他們為王爺,作祂的巡狩官,代祂巡狩天地,所以王爺的任務也是「代天巡狩」。
其二:明末進士三百六十名,不願仕服清朝,自盡而死。經玉皇大帝敕封為王,授命下凡,觀察人間善惡。其府稱「代天府」,其巡境謂「代天巡狩」,以與一般神區別之。
又俗謂三百六十王爺,而有一百三十二姓。寺廟多祀:朱、池、李、英、陳、張、林、劉、刑、蘇、雷、何、高、萬、沈、趙、倪、藩、郭、謝、楊、邱、康、范、余、溫、周、梁、黃、魏等各姓王爺。尤以祀朱池李三王爺最多。寺廟多以王爺數尊合祀,因此,稱二王爺廟、三王爺廟、五王爺廟,或簡稱二王廟、三王廟等。二王爺廟多祀朱、池、李、蕭、吳、陳六姓中的二姓王爺,稱二府千歲。三王爺或五王爺廟、七王爺廟,則多祀朱、池、李、蕭、陳、藩、刑、郭、沈、何、余、蘇等十二姓中之三姓或五姓、七姓,亦各稱三府千歲或五府千歲。
其三:唐明皇為試張天師的法術,命三百六十進士藏匿地窖奏樂。結果被殺,陰魂不散,作鬼為厲,帝懼,遂令天下立祠祀之。
據調查,金門所供奉的王爺有四十多姓。
在烈嶼鄉有關寺廟查了一下供奉王爺的有:
后頭麟護宮內有三府王爺。
黃厝關帝廟內有蘇王爺。
埔頭有吳府王爺廟供奉吳府王爺。
東坑清雲祖師廟內供奉柳、蘇王爺。
東坑六姓宗祠內供奉池王爺。
上林厲王爺宮內供奉蘇、邱王爺。
西路忠義廟內供奉池、溫王爺。
西宅忠仁廟內供奉池、溫王爺。
湖下忠義廟內供奉邢王爺。
由於王爺的傳聞甚多,筆者僅擇蘇王爺及池王爺來談談:
據︽新金門誌及民間信仰篇志︾載:「觀德堂─主廟在新頭社伍德宮,蘇公之神,係同牧馬王陳淵來金者。相傳神明蘇永盛,其從屬有邱、梁、秦、蔡諸姓。」
又豦鹿港金門館─蘇王爺廟簡介,以及艋舺金門館蘇府千秋︽奇廟誌異︾載內稱:「主神(大王)為唐代蘇永盛,輔佐牧馬侯─陳淵,開發金門,興修水利獎勵農業,倡文法,嚴武備,且屨敗海盜,海盜懾其威武,呼為「蘇大王」,功績卓著,後有功封王,調昇用地,浯人感其恩德,建廟「地址新頭社」以垂永念,署名「伍德宮」,並以麾下邱、梁、秦、蔡諸千歲配祀。」
烈嶼鄉上林村之蘇王爺乃由新頭「伍德宮」分爐而來,每逢蘇王爺生日(農曆四月十二日)這一天,村裡均會請道士舉辦「做敬」拜拜,善男信女,無不前去燒香膜拜,祈求平安。
池王爺,民間傳聞神名連陞,將赴任所,當夜泊舟某處,聞鄰舟議,某日將以毒置某處。知為瘟神,乃請觀其藥,取而食之,遂死,全身變色,臉為黑色,鄉人感其仁,建廟奉祀。
綜觀王爺的「代天巡狩」,從信仰角度觀之,是在發揮綏靖保安、祈福禳災的宗教功能;從文化角度觀之,是在打開王爺廟的知名度;從社會角度觀之,是在整合關係廟宇的人群結構;而從民俗的觀點來看,祂是常民文化的重要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