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的俗語話》好個俊逸的「一」字
「一」字通常代表的是開頭,是起數,是最小的單位,是個位數,卻也是整數,有時也涵蓋了頭與尾的全部,尤其在俗語話中,靈巧活潑,俊逸灑脫,活生生是「酷斃了」的帥哥。
這一生,無緣當文字工作者,也沒有文字研究者的能耐,長時間親近文字的機會更少,等到倏然發現中國的文字這麼的典雅有致,優美深邃,俗語話中的更是簡潔練達,已是恨晚,魯鈍至此,不禁黯然失笑。霎時間豁然開朗,手舞足蹈,宛如遽獲「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絕非心存輕佻,只是喜出望外。
從讀書上學寫字開始,「一」字是最易認,最好寫的字,也是邁向追求學問的起點,等到了相當程度之後,才慢慢體會出,看似簡單的「一」字卻是非常難寫,下筆、運筆的均勻、神韻、力道,都比筆劃多的難上許多。這也是世事看來似易卻繁難,繁難題卻最易解。
俗語話中,「一」字開頭的佔了很大的份量:
說人生變化的:「一樣米飼百樣人」、「一樣生百樣死」、「一好無二好」、「一男一女一枝花,五男二女受拖磨」。
說天候氣象的:「一時風駛一時船」,「一下雷天下響」、「一粒雨拍死一個人」、「一枝草一點露」、「一年雙春」、「一年一節」。
說料事精準,一舉中的,抓到重點的:「一錄對狀」。
說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一丈差九尺」。
說處事失焦,失去重點的:「一粒田螺煎九碗湯」。
說主人多客人少,有如羅漢請觀音的:「一個人客,九個主人」。
說情感糾葛:「一個錢 彈」、「一個一半感情卡
散」、「一心一意」、「一了百了」、「一個錢拍二四結」、「一粒一」。
其他如:「一家一伙」、「一家一業」、「一時一陣」、「一時一逼」、「一兼二顧」、「一寸長一寸狠」、「一技在手不論早晚」(隨時隨地都可以派上用場),「一勤天下無難事」、「一隻牛剝雙領皮」、「一個剃頭一個擯耳」、「一個好某卡較好祖」、「一陽居二風水」。真是多采多姿,風情萬種。
先賢蔡復一,文才武略,掄冠群儕,萬曆二十三年(西元一五九五)乙未科進士,因生得有點五官四肢不太完整,在殿試遭人向皇帝進讒,覲見時一見,果真其貌不揚,於是笑說:「鄉家目眇、足瘤、身駝、顏面坎坷,如何為社稷效力。」蔡復一心已有數,從容答曰:「啟奏皇上,臣係一目觀天象,一足跳龍門,龜蓋朝天子,麻面滿天星,自能為朝廷盡心效力。」器宇雖非軒昂,但器識宏遠,應對得宜,一時龍心大悅,賜二甲七名進士及第,終於親擢二十七年後,賜尚方寶劍,總督滇黔湖廣,巡撫貴州的國家棟樑之材。人實不可貌相,蔡復一的臨急應變,才識出眾,畢竟不同凡響,尤其對「一」字的應用,真是神來之筆,譽(不只是嘆而已)為觀止。一言定乾坤,誠屬不假,據傳蔡復一在經略西南、節制五省時,因軍政事務繁劇,經常未能按時進食,致健康受損,其夫人心有不捨,惟久思無代為分憂之策,迨至清明佳節,拜祭之後,佳餚充盈,夫人忽現慧思,何不「以餅裹菜」,作捲柱狀,縱在繁忙中仍可進食,於是體力得以補充,健康得以維護,軍政要務得以為續,不致疏怠。浯邑久以進用「擦餅」為俗,有否干連,已無從考矣。
昔時識字之後,雖無多,卻相牽以賣弄文字為時尚,記得有一字謎的謎面是:「一點一點大,一劃一劃長,一撇到廈門,一撓到尻川」,猜字一,相信許多擁有古早記憶的鄉親都會粲然一笑說那不是「元」字嗎?老早不玩了。倒是那「一」字開頭,不正是帥呆了嗎?應用得天衣無縫,絲絲入扣,而且節奏明快,活神活現。(以前寫臀部都直接了當地用「腳倉」,直到看到河洛歌仔戲的字幕用「尻川」倒很新鮮,一查字典,原來正是「尾脊骨」。「尻」音ㄎㄠ,陰平考,脊骨的末端。「新方言釋形體:今山西平陽,蒲,絳之間謂臀曰尻子。」簡明淺現,描繪清晰,只有第四句無遮無蓋,無灣無曲,直來直往,是有點俗,卻俗得無傷無煞,清純可愛。
有兩則形容貪食、自私、搶小便宜的饞相模樣,倒是有點嘲諷式的稍微不敬,卻應是無傷大雅。兩則都是一上桌就當仁不讓,毫不謙虛一二,於是:
「一塊嘴地哺,一塊到半路,一塊目睭得顧。」
「一塊池(在)嘴邊,一塊到碗墘,一塊用目睭地巡視。」
早年物資缺乏,生活困苦,宴席中菜蔬不缺,只是魚、肉、雞、鴨較少,「好料」出現,自是不必多行「禮路」,當可理解,不怪。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