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古寧頭之戰
民國三十八年的冬季,天氣冷冷的,我是中學時代的學生,那時金門的民眾,談論有關打仗的事,到處風風雨雨,大家的心裡,似有不定不安之心情。金門中學也搬到金城西門幾所民房去上課,下午上英文課時,蘇老師還對我們全班同學說,共產黨不敢來打金門,因為金門和大陸及廈門,還隔了一個海,他要進兵來,起碼要在海上先犧牲二十五萬人,等到他們登陸之後,還要再犧牲一部份的人,以這種來估計,中共怎麼敢來打金門呢?可是那天晚上來打了,蘇老師、他只會教英語,他也不是軍事家,不管怎麼說,在軍事,他是外行人。那天下午放學回家後,我很高興向我母親說,共產黨不敢來打金門,因為我們的英語老師今天下午對我們班上同學作了一個分析報告,請大家安心吧。
在我家隔壁有一棟大樓,住了一位軍官,大家叫他馬大隊長,因為姓馬,這位將軍,所有住在我們村莊的全部軍官,都要歸他指揮,受他所管,我們村莊一群小朋友,常常跑到樓上去和馬大隊長聊天。共產黨正要來打金門古寧頭那天晚上,我們這一群小朋友也是在樓上聊天,忽然間,來了一位傳令兵,他向馬大隊長報告要進來時,第一句話,請馬大隊長要先請我們這一群小孩子離開,他有話要向馬大隊長報告。我們這一群小朋友也就馬上離開了,各自回家去,而傳令兵向馬大隊長所報告的事,我們完全都不知道。在家睡到深夜時,忽然聽到小砲的聲音響了,機關槍的聲音也響了,因為離我家還遠,所聽的槍砲聲,都很混亂,很難辨別。我和母親,馬上起床,不敢再睡,也無法睡下去,只好把家裡日前所準備的門板鋪起來,當做臨時的防空洞,我們兩人就躲在門板下,上面還用棉被當沙包。自行關在家裡差不多兩三天,就偷偷的往外看,果然門口有人了,我也就開門出去,看到鄰居的牆上,畫了一張古寧頭戰略圖,這時候,馬大隊長身穿著一件棉衣,腰部佩一枝手槍,他也走過來了,我們就問他那張圖的意思,他解釋,這張圖是一張打勝仗的圖,這一張圖叫做布袋戰術圖,共軍從古寧頭登陸後,就被我們國軍包圍起來了,無法繼續前進,也無法往後退,等於被我們用一條布袋把他們裝在裡面,他們無處可跑。
古寧頭這場戰役,差不多打了三天三夜,第一天,我比較怕,第二晝天,稍為怕,到第二天晚上,就不怕了,利用夜晚,我還敢和村莊一位年青人,兩人跑到山上去看打仗的火花,因為古寧頭離我家鄉尚遠,看槍砲的火花,聽槍砲的聲音並不危險,但這也是因為由經驗而助膽力。記得共軍在打金門之前,是先打廈門,打廈門是我一生中第一次聽到激烈的槍砲聲,雖然打仗的地方,離我家還要隔著海,但是聽起來非常害怕,我的牙根都會發抖,到了第二次,共軍又攻大嶝島,離我家雖然比廈門近,但因為得第一次的經驗,所以比較不怕。第三次,共軍攻打古寧頭,已經是金門的陸地了,比前兩次近的多了,反而不比前兩次怕,這個就可證明,人生的經驗,是非常重要。
打仗的勝敗,也要靠天意,孔明有句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以民國三十八年這段時間,國共兩軍作戰,國軍在大陸都是打敗仗,共軍追到金門來,以為大陸那麼大都是勢如破竹,金門有什麼好打呢?只不過是來金門接收而已,他也認為金門沒有很多部隊可打,但想不到,他要來打的那天晚上,國軍有一批天馬部隊,也是從大陸退到金門來,天馬部隊比共軍先到兩個鐘頭,是從金門的前水頭村登陸,登陸後,連忙趕路程,要走到安岐村(古寧頭村旁)去作戰,部隊經過我村莊(歐厝),因路不熟,要向村人問路,在那個時候,金門教育落後,村莊的人,沒有人會講國語,我那時候是歐厝村唯一的中學生,會講國語,就請去翻譯,我告訴他們的路標之後,怕有麻煩,就回家不再出來了,結果,阿兵哥就找一位鄰居的阿婆帶他們出村莊,上路之後,那位阿婆就回來了,部隊就上前方去作戰了。這也是很巧,那天晚上,假使共軍先到金門兩個小時,國軍的布袋戰術就沒有辦法使用了,又據古寧頭戰後老百姓說,共軍登陸之後,並沒有馬上去打仗,大概他們坐船太久了,肚子也餓了,因之就拿老百姓的地瓜去煮,要等吃飽後,才有力量打仗,但是地瓜剛煮熟,正要開始吃,他們就集合去了,原因國軍把他們包圍起來了,他們要趕快衝出重圍。假使他們登陸後,不作休息,不想先填飽肚子,國軍也沒有辦法包圍他們。又據事後吐露的消息,共軍要登陸金門的計畫,並不是古寧頭這個地方,他們登陸的地點,是金門島的中心地,即瓊林村,從這裡登陸後,可分兩支部隊出發,一支向太武山進攻,一支往金門縣府金城進攻,假使這樣能實施,國軍根本無從包圍他們,也難以抵抗他們的前進,事既是妙,而他們為什麼不依照計畫進行,而要往古寧頭登陸呢?這有原因,因為當時共軍沒有登陸艇,都是召集福建沿海的漁船,漁船沒有馬達,船的行走,必須靠風力來推動,而帆船的駛法,與機器船完全不相同,機器船只要對著目標,往前直開,要到那裡,就可以到那裡,只怕浪大衝力也要大,坐在船上的人不舒服,或者會暈船,但行駛的速度很快,登陸的時間,比較不會擔誤效率。至於帆船,那完全不一樣,因它是靠風力,還要配合潮水,行駛之間,不可直衝,若是順風順潮而行,速度比較快,但危險性很大,若是順風逆潮,船的前進速度也不快,若是逆風順潮,或是逆風逆潮,船根本不能往目標的方向直行,它必須先往左方或往右方行駛一段路程,然後再換帆的反面,駛了一段路程後,又有再轉帆,這樣一正一反的交換,和一左一右的相轉,時間當然要擔誤,可是那些坐在船上的共軍,因為他們不懂水性,他們在大陸,所看的是大山而不是大海,是山雞而不是海鴨,看到金門都已經快到了,馬上可以直前登陸,而為什麼還要在那邊一左一右駛來駛去,是不是故意拖延時間嗎?或是有國特的嫌疑,共幹的指揮官心急了,就從腰部所背的手槍拿出來,對著掌舵說,請聽我指揮,叫你怎麼走,你就怎麼走,如果不聽,或是隨便改變方向,我就馬上槍斃你,掌舵的船主,明明知道那位共幹不懂水性,也不知潮水,而偏要以外行人指揮內行人,要是和他說理由,一定會馬上死在船上,所以勢迫無奈,只有服從命令,聽他指揮,結果瓊林村的海岸邊,無法靠近,隨著風飄和潮水,船就推到古寧頭海岸去了,這時候共軍就從此地登陸。上岸不久,國軍到了,從周圍也包起來了,共軍拚命要往前進攻,而安岐村前面的小丘地,因為地勢稍為高一點,共軍怎麼攻也攻不上,沒有辦法,就被國軍困圍在古寧頭的沙坑地,這個地方,是一片平原,全部都是農民種植的田園,根本沒有辦法可以應用地形地物來作戰,國軍與共軍,兩軍在此交火,國軍佔優勢,除了陸軍可與對打之外,還有開戰車進入沙坑,共軍有步兵而無戰車,又是平原之地,無處可躲,怎麼可以抵的住國軍的火力呢?再來國軍的海軍,駛來砲艇,從古寧頭的外海打上來,海陸夾攻古寧頭的沙坑平原,這時候,共軍只有被打,而無法打人。同時,台灣也來了轟炸機,把共軍坐來的帆船,炸的炸,燒的燒,將所有來的船,沉在古寧頭的海裡,一隻都無法回去,此種處境,共軍登陸古寧頭之後,無法前進,也無法後退,到最後,只有死路一條,雖然有少部份共軍躲在古寧頭村裡去,但到了第二天和第三天,國軍利用巷戰,和共軍對打,子彈對打用完了,就用刺刀對衝。
這一場戰爭,也是歷史上有名的一場戰役,也是關鍵中華民國的存在,從民國三十七年,國軍在大陸和共軍作戰時,都是打敗仗,一直撤退,退到台灣來,那時候先總統 蔣公也下野了,副總統李宗仁也跑到美國去了,國家根本沒有人領導,共產黨只要拿下金門,馬上就可以把台灣拿下來,想不到大陸那麼大都有辦法拿下來,而一個小小的金門島就攻不下,有人說,金門是佛地,金門人敬神很誠心,雖然經過了多次國共對戰,而金門尚在。其實,這是天意,金門假使當時守不住,先總統 蔣公也沒有機會復職,台灣也沒有了,中華民國也難保存了,所以,金門古寧頭此一戰,就是國家和歷史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