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馬山
睿友學校的主體工程於民國二十五年完成,雖然它是一棟仿西式建築,但所有的木料和石材,則分別從南洋或內地選購而來。尤其走廊前、後端的石柱,更是粗壯有力,支撐著二樓的主體建築,展現出中國傳統建築的力與美。
正面彷彿是一座高大的山頭,頂端有一個象徵著光明和希望的泥球置放在中間,並由國徽襯托著,下方有泥塑的國旗、黨旗、警察、號兵、花草、鳳凰和仙鶴,更有一隻躍起的駿馬,許是要子弟們一馬當先、躍馬中原吧。
『睿友學校』四字,是由能顯叔公與陽宅陳延謙先生共題,后浦許允之先生所書。學校竣工後,遴聘王國禎先生擔任校長,隨即招收本村學童就讀。爾後歷經抗戰、國共內戰而中輟,迄國軍進駐後,始由金門縣政府接辦,僑匯贊助,並易名為『碧山國校』,除本村外,並招收田浦、大地、東珩、東店、西吳、陽宅,東、西山前,山西、山后等鄰村高年級的學童就讀。學校規模雖不大,但作育人才卻無數。睿友高叔祖積德行善,造福桑梓之精神,著實令人敬佩。」
「每個村落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但現時代的年輕人很少主動會去接觸它、瞭解它。想不到你長久在外工作,對自己家鄉的歷史文化,竟瞭解得那麼深刻。」李小姐有感而發地說。
「不,僅僅知道它的皮毛而已,」我坦誠地說,卻突然想起,「曾經有人用閩南語,寫過一首詩叫︿阮的家鄉是碧山﹀,如果妳們願意,我現在就唸給妳們聽。」
「當然願意。」她們高興地說。
「車過陽宅埔/遠遠著看見碧山路/正面是溪仔墘/左邊是要去山后的路途/經過象叔仔的雙落厝/走過德幸叔公的番仔樓/睿友學校是阮細漢讀書的好場所/徐先生 對待學生像子弟/人人講伊教學認真 閣嚴格/誰若毋聽話 籐條舉佇手/罵阮:細漢毋讀冊 大漢著放牛/幾十年來這句話/攏嘛深深放佇阮的心肝內
村內的這條路/東有東祖厝 西有前廳祖/一片一片的石頭壁/一間一間的古早厝/鄉親善良閣忠厚/無怨無嘆來打拚/田內種的安薯芋/阿爸輾的安脯糊/共阮飼大漢/予阮毋免飫腹肚
白沙崙 紅墩頂/番花跤 牛車路/有阮細漢 的跤步/樹林內的杜麗吱吱叫/露稅田的蟬仔會唱歌/網加追 抓加令/掘土蚓 灌土猴/嘛捉蟋蟀來相咬/想起彼時陣/親像佇眠夢
昭靈宮 田府元帥香火真興旺/
穎川堂 陳氏列祖列宗來保庇/
男丁一個一個真爭氣/
教書先生十外人/
公家頭路嘛真最/
嫁出去的查某囝/
一個一個賢慧無塊比/
予阮碧山無落氣 無落氣
徛佇後山頭 看著許白礁/田浦港仔 大地溪/攏嘛佇院目睭內/樹尾綠綠 草青青/海水藍藍 沙白白/潭內有魚蝦 垵口邊仔有水路/對面著是阮的原鄉叫深滬/對面著是阮的原鄉叫深滬」
她們聚精會神地聽我把這首詩唸完,李小姐走到我身旁,扯扯我的袖子,把我拉到一邊,低聲地說:
「這首詩是你寫的,對不對?」
我笑笑,沒有答覆她。
「如果不是在這塊土地長大的,絕對寫不出對這個村落的感情。」李小姐有所感觸地說。
「我知道妳的聯想力很豐富,」我伸出手指,往自己嘴上一比,「別張揚。」
「這又不是一件見不得人的事,」李小姐埋怨著,「老是喜歡遮遮掩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