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珠山情懷之九》會吃才好

發布日期:
作者: 薛芳千。
點閱率:796

在成長過程中,我一直深信饒富道理之「老伙仔說的話要用紙包著」這句老話。它的本意是說:老人家的經驗之談深具價值與哲理,值得年輕人學習和借鏡,如果年輕人採信,可以從中汲取前人的經驗,又可以作為前車之鑑,避免重蹈覆轍之失。 這句話細細品味,頗富勸導性的正面意義,遠勝過「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那種警惕性的負面意義。

我不但用紙包住,而且還用心包住一句老話長達四十多年,不敢一日或忘,於今歷久彌新,仍然非常管用。四十多年前的金門是一片兵荒馬亂的年代,居民生活困苦,物質匱乏,謀生不易,特別是糧食短缺,除了極少數有錢人家外,一般民眾外表的共同特徵是因為吃不飽而人形消瘦,多數人面黃肌瘦,小孩子活像一隻瘦皮猴,成年人多有彎腰駝背者。我曾站在祖厝埕靜靜地看著村人蹲在地上撿拾許多菸蒂,把菸紙撕開後,將菸草集中在一片紙張上,捲成一支新的香菸,然後,擦亮火柴點燃自己的戰利品吸著,好不愜意哦。此因珠山駐紮著數量極多的軍人,軍隊每月均有配發軍用香菸,早期士官兵配給「七七」牌,軍官發給「中興」菸,後期則統一配發「國光」香菸,不再區分官兵的階級。市面上出售的先有「香蕉」牌子、「樂園」香菸、「新樂園」、「雙喜」、「寶島」,後有「長壽」。

那時節童年的我,清晰記得三餐與其說是吃飽,倒不如說是喝飽。此話怎講呢?只因早飯僅有「安薯湯」,湯比安薯多,撈完幾塊安薯後,就把剩下的湯全部喝光;午飯是「安薯煮安簽湯」,安薯加安簽和湯一樣多;晚飯還是「安簽煮安薯湯」,湯佔了一半。早飯沒有菜,午飯及晚飯配白菜、花菜或高麗菜,平常炒菜連一點油星都沒有,唯有逢年過節或先人忌日拜拜,才會放一些豬油下「鼎」。每當在廚房外聞到豬油烹飪時所飄散在風中的那一股香味,就足夠令人垂涎欲滴,飢腸轆轆了。直到今日,聽父執輩七、八十歲的長者講古,他們聊起少年時代的生活情景,提到三餐時皆稱「喝安薯湯」,而不說是吃飯。可見我的童年生活水準幾乎便是長輩們的翻版,只有時間的早晚,沒有程度的差異。因為,安薯和安簽少,吃不飽,因此,只好多喝幾碗湯來撐飽肚子,不過,湯水撐不到二、三個小時,肚子就開始咕嚕呱啦叫,大唱空城計了,可是,又沒有點心或餅乾之類能夠用來填肚子。日子一天一天過著,胃口也一天一天撐大,到了十歲前後,家裡生活逐漸改善,安薯湯加一點點白米煮成「安薯糜」,端上桌真好。配麋的菜除了自家種植的蔬菜以外,偶爾,還會和姊姊二人在大清早徒步從珠山走到古寧頭南山的表哥李增通家做客,享受一頓中飯後,下午姊弟再順便帶回一些曬好的海蚵乾,以及一些煮過海蚵乾剩下來的海蚵湯。海蚵乾可是很名貴的,一般需要七、八斤的海蚵煮孰後才能曬成一斤海蚵乾,而煮過海蚵的湯,黑油油的,又鹹又香很好配糜的。雖然,安薯糜比安薯湯要穠稠一點,可是終究抵不過我胃口撐大之後的胃納量,一碗糜唏哩呼嚕的兩三口就吃光了。

有時候,雙親早上到后浦城裡去燒香拜拜或者辦理事情,中午趕不回來煮飯,就會把我們姊弟寄託給「厝邊頭尾」的伯母叔嬸吃一頓免費的午飯。因為,家家戶戶都是煮大鍋飯,粗菜稀飯大碗大鍋,即使臨時有三、五個客人上門,也不怕沒有一餐飯菜招待。所以,鄉下人最好客,遇到用餐時間有客來訪,盛情接待,主人一定先問來客吃過飯沒有,如已吃過則請一旁奉茶稍坐,倘若未吃則請上桌一同進餐,只要不嫌棄粗菜淡飯,主人家就很開心又有面子了。常聽老伙仔說:「后浦人驚吃,鄉下人驚抓」,這話可是很傳神吧!我最常寄食的家庭莫過於隔壁薛芳世兄家裡了,他的母親我要尊稱伯母,他的太太我要稱呼「俺嫂」,芳世嫂│李金蓮女士的娘家是古寧頭北山,她不僅做家事一把罩,而且做農事也是好幫手,做針線的手藝之巧更是珠山數一數二的好手,她打過的毛線衣也會送給我,色調和款式毫不呆板,比別人打的又漂亮、又溫暖,我好喜歡穿在身上。(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