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札記》為什麼來金門?
接下來,是最顯眼的「龍籐虎穴」,是由藝術家王文志和傳統手工師傅共同採用人工編織技術,在碉堡頂上架出的十五公尺高的砲彈狀竹塔,他充分的利用現場的壕溝地理形勢,用竹籐編織成竹籠,交錯盤結在壕溝內,走在裡面倒是蠻有趣的,好像火車過山洞,更像回到了童年。解說員說,尖尖的竹塔如「龍頭」,竹籐龍翼環繞四周,就是所謂的「龍籐虎穴」。這一次的作品,創作者就談及創作的動機源於過去戰地碉堡,總是瀰漫著軍事緊張的氣氛,希望透由大自然竹籐藝術作品,轉幻化成自然的空間,讓觀眾感受到輕鬆又怡然自得的心情。且十二位來金參與創作的師傅,當年是在緊張壓力的軍事氣氛中參與各項軍事防禦工程,這一次卻是以輕鬆愉快的心情來完成作品,不同的體驗,讓他們對於金門這塊土地感情變得更複雜也更深厚。小小的我,看到高高的竹塔,懼高症突然甦醒,解說員卻熱情的鼓勵我們要爬爬看,我們也覺得既來之則安之玩之,一階一階往上爬,突有種從軍的感覺,好像在做爬高訓練,恐懼感越來越深,真不敢相信自己居然如此膽小,終於,到了,到了塔頂,一陣涼爽的風跑來祝賀,細細觀看南北山怡人風景,頓時鬆了一大口氣,這裡真像個世外桃源啊。竹子削得乾淨,風兒吹得清涼,遠山飄渺,近湖沉靜,綠意盎然,真是個適合睡覺舒壓的好地方。依依不捨的離開了這人間仙境,循著音樂往旁邊的姚謙作品遊走。
第一次在大榕樹下唱歌的感覺真特別,風兒來擊掌,樹葉在跳舞,大自然是最好的聽眾,偶爾有兩三個遊客駐足聽唱,也許是唱了歌,人也大方了起來,竟熱情的邀約他們一起來唱,點唱的歌曲不多,卻多是耳熟能詳的浪漫情歌,泯滅了我與陌生人的距離。就如姚謙所說:「許多人縱然彼此不認識,卻在不同的地方哼唱著同樣一首歌,那是一股無形的力量;縱如只是一首通俗歌,在人心中自然蔓延,如有跨過高山、大海及族群立場的本領。」就如以前台灣偶像劇「流星花園」正流行時,大陸年輕一代為之瘋狂,就有人打趣的說:「砲彈打不贏中共,我們用F4征服中國。」(F4是當時主演流星花園的四個大帥哥)套句流行用語,現今,用武器恐嚇人家已經落伍了,用戲劇、音樂等藝術馴服別人才跟得上流行。音樂真的是很神奇的東西,唱著唱著,心情舒爽了不少,唱歌,隨意的哼著歌,真是獲得快樂的一帖良藥。
帶著舒適的心情走到了垠凌的「用情愛體現世界和平」現場,很遺憾的是這裡已人去樓空,不只是垠凌,連解說員也跑不見了。但因為這件藝術作品之前爭議最大,所以也不用解說,就可見端倪。用保險套做的門簾,粉紅色的彈簧床,是充滿情慾想像的,但現在床上躺著的只剩一襲白骨,是恐怖多於浪漫,淒涼多於美麗的。小小的碉堡裡放著小小的電視機,和其它地方不同的是電視機上多了塊紅色的帷幕,多了一點柔性,但不知為什麼,電視畫面品質並不好,我還是堅持的把整個畫面看完了:一方面以同身為女性,我很佩服垠凌的勇氣,在保守的金門,竟敢如此大膽的演出;另一方面,覺得她的參展構想不錯,一位在戰火中失去丈夫(或情人)的女子,最後只能與丈夫的屍體同眠,與丈夫的白骨做愛,這是一則美麗淒涼的故事,加上一位代表蔣中正。一位代表毛澤東的男性,只能被扣在她倆做愛的現場,眼睜睜看著垠凌豐滿又充滿誘惑的身體卻不能做任何事,對於男性來講,其實是很難受的一件事,這兩位充滿權力慾望的人,讓多少的中國人骨肉分離,如今,在藝術的現場上,終有了一點小小的報應與諷刺性(電視上還曾經採訪過飾演毛澤東或蔣中正兩位演員的感覺,他們倆有個挑趣的說:「寧願是那枯骨,也比站在旁邊乾瞪眼快樂多了。」)如果需要對這件行動表演藝術有所詬病的話,就是垠凌的表情了,我想:與死去的愛人做愛應是悲傷多於歡愉的,但垠凌的表情就顯得不夠生動,挑情的感覺是夠了,就是少點悲哀,有點可惜。
(八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