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憶往》二等兵與將軍

發布日期:
作者: 震撼。
點閱率:880

聞名國人的馬山位在金門本島金沙鎮官澳村北端,此地有岬角地形與戰備工事。退潮後與大陸角嶼僅約隔二千一百公尺,是距大陸最近的一個軍事據點,也是瞭望對岸大陸最佳景點,更是對大陸最理想的心戰基地。 此處最著名的莫過於座落在坑道裡的觀測站,可從碉堡瞭望孔眺望福建角嶼和大、小嶝諸島,如用高倍望遠鏡觀看,那就再清楚不過了,故有「天下第一哨」之稱。大陸政策開放之前,這裡曾經是許多無法親臨神州的人們,療治鄉愁的地方。

前往觀測站的林蔭通道中的左手邊就是負責向大陸對岸廣播喊話的「馬山播音站」。已逝歌星鄧麗君小姐就曾在此傳送過甜美的聲音。播音站是全天候心戰喊話之前哨,以期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收攻心之效;曾經是你喊話,我插旗,雙方你來我往,對峙立場鮮明,互不相讓。

從馬山播音站正門的一副對聯:「瓦解匪軍士氣,宏揚大漢天聲」就可知道馬山播音站在戒嚴時期是一重要軍事禁地,對一般鄉親來說充滿神秘性,多數人只聞其名就是未能親睹其真正的面目,即使解嚴後最多也僅是看過馬山播音站大門的照片的英姿,對於其內部的組織分工與故事更是不得而知了。

民國五十五年至五十七年間朋友服務於馬山心戰喊話站,據朋友回憶說:

原來馬山的播音站是解嚴前用來對大陸作心戰喊話的前哨。終年以對大陸心戰喊話號召共軍官兵弟兄、大陸同胞投奔自由或起義來歸,播報政治情資、國內外新聞、特別或專題報導、期間穿插音樂歌曲、國劇:::等等。

兩岸對峙期間心戰喊話是政治作戰最直接的展現,因喊話有聲而無形,時間迅速散播範圍深廣,可以直穿鐵幕,直指人心。是打擊敵軍士氣,號召陣前起義最直接、最具體、也最具成效的一種戰地心戰戰術,其所產生的影響功效是無法估計與衡量的。運用得當,不僅可以直接摧毀陣前敵軍的心理防線、瓦解敵軍組織、動搖敵軍戰鬥意志,以遂行我軍軍事任務;同時,不斷向對岸的同胞、共軍弟兄進行心戰策略與襲擊,亦是策反對岸的同胞、共軍弟兄投誠的最有效政治作戰工具之一,同時亦可透過心戰喊話的直接導引敵軍飛機船艦如何投誠?到哪裡去投誠等相關事務。透過強大的擴音器傳送自由民主正義之聲,號召共軍弟兄、同胞或起義或投誠來歸,使海峽對岸的共軍弟兄同胞對自由祖國心生嚮往,而產生政治號召的向心力,以期瓦解敵人的士氣,如此便可收不戰而屈敵之功。

提起心戰喊話的歷史是早在民國卅一年六月一日國民政府在陪都重慶成立「軍中之聲軍中播音總隊」開始,大陸板蕩國民政府撤退後在民國卅九年一月十日於台北市成立「台北軍中廣播電台」,隨即進行播音工作。除了在台灣各地建立軍中廣播電台外,民國四十四年十月卅一日成立「金門軍中電台」。同時播音總隊亦增設二個擴音隊:第一擴音隊擔任各項重要場合擴音工作,諸如歷年國慶大典、閱兵演習、國際禮儀、軍事會議等等。第二擴音隊則是在金門戰地最前哨的大膽、湖井頭、馬山、古寧頭等地闢建四座喊話站,並配合金防部執行心戰喊話任務。

在八二三砲戰期間,金門電台及喊話站同仁,無視中共強大炮火,仍英勇執行採訪報導及心戰喊話工作,充分發揮電台特性與功能。先總統 蔣公暨經國總統也曾多次親臨「金門軍中電台」和各喊話站,對夙夜匪懈的廣播人員冒險犯難、堅守崗位的大無畏精神,表達宣慰與嘉勉。

後國防部成立心戰總隊,乃於民國四十八年將負有心戰任務的「金門軍中電台」和四座喊話站移交至心戰總隊。當年馬山播音站就是直屬國防部心戰總隊,金門心戰大隊,而防區防衛司令部為督導機關,但人事、薪餉等不屬金防部業務。馬山播音站設上尉站長一人,站內有播音室暨控制室。編制有三組;播音組,有播音官、男女播音員數人負責播報國語、閩南語。提供播報的文稿資料來至多方面,如總隊、國防部、金防部、播報官撰寫等。除國內外重點新聞外,亦有復興基地各項政經教育文化社會等進步消息之播報與宣揚。另大多是經常性的喊話如:策反投奔自由的言論、獎勵辦法與投奔的方法與路徑、政策性的特稿或臨時發生的事,諸如在某海灘發現一具無名屍體,透過喊話請對岸注意是否有失蹤落海同胞,或「為慶祝端午(中秋、春節)等節日特停止砲擊三天」、「某反共義士架機起義投奔自由,受到復興基地軍民同胞的熱烈歡迎」、、、等等內容大都由播音官負責編輯撰寫,而播報員之間可相互支援。(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