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詩的絮語

發布日期:
作者: 洪進業。
點閱率:717

今年六月底的時候,我曾獲邀回金門,參加慶祝文化局成立的諸多盛會,其中包括「重返詩鄉」朗誦會,當時受邀的身分是「旅台詩人」。所謂「旅台」,因為如今已遷籍回金門故居,應該可以不必再彈此調了。至於「詩人」,當時還抱著一點兒「卻之不恭,受之有愧」的心情,但經過這幾個月來,斷斷續續,幾度在城南的莒光湖畔一個人靜思默想後,終於決定再度鼓起勇氣,坦然接受繆思的召喚,重拾起捨遺了那許多年的詩筆,放膽寫出金門詩。 

  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舊日已寫成的詩章,仍用昔日最常用的筆名:「洪騂」,而新的作品,為了區隔新故,就不再使用筆名而直接顯山露水以真名發表了。只是,本年用洪騂發表的新詩,事實上也就只有八月初刊於金門日報副刊的︿景點﹀一篇而已。這首舊作寫於二○○一年,詩中所謂「景點」,實指太武山下的軍人公墓,但因為好久沒到太武山去看看了,所以題目也就姑且隱而不彰。 

  個人從事新詩創作,斷斷續續也有一、二十年的光陰了,雖然其間得了些新詩獎項,如聯合報文學獎等,但說實在的,「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或就是每況愈下吧!因此呢,過去創作雖勤,得獎次數也還不算少,但終是天分有限,所以至今仍未有個人的詩集出版;若拿古人「期以著作傳世」的標準來看,出版詩集這件事,或許仍將是我未來首先值得努力的一個方向吧! 

  過去,我對自己的作品是否結集出版,容有些許漫不經心,但如今既然選擇了重做馮婦,執筆寫詩為文之際,總是希望能有所靖獻於斯土斯民。也正是懷抱著這樣的一種心情,所以在金時,我是很認真的讀著金門日報,不只是新聞、副刊、言論廣場,也包括中學生、小學生園地等等。只是如今又為了衣食奔走來台,只能透過網路讀金門日報,就看不到像中、小學生園地這類的文章了,思之不免憮然。這就如同勞倫斯(D.H.Lawrence)所說的:「在一個活生生的家鄉裡,而不是在漂泊與脫離中,人才自由。:::歸屬於一個活潑生動、有機、有信念的共同體,而主動活躍地實現某個尚未實現││也許未經領會的目的,人才是自由的。」每念及此,心中更增添些悵惘之情,而徘徊、停留於金門日報及相關網站的時間,也就愈拉愈長了。 

  又記得在金時,曾拜讀「浯江夜話」根本先生的︿流浪的方格子﹀一文,此文雖短,對於當前新詩創作的一些問題,卻是頗能切中時弊的。而我既然長期從事於新詩的創作,對於根本先生的文章,當然會有些小小的不同看法;但是,取大同而遺小異,若抱著「聞之者足以戒」的心情來看待︿流浪的方格子﹀文中所透露的那份憂心悄悄的神情,則他對於新詩人的諍言也是未可厚非的。  也由於根本先生的這一篇文章,所以此後我對於金門日報副刊登出的新詩,便無不以朱子的讀書精神為法,反覆精讀不已,但期不負創作者的苦心孤詣。這種讀詩的態度,我想,也是一種精神的修練吧!我樂此不疲,也因此不時與同窗室友李錫全君,沈浸在一些惝怳迷離的詩中,為了打通其中的任督二脈,而耗費了好幾個小時,往復剖析斟尋不已。但結局也往往不甚美麗。「詩可以艱深不可以晦澀」(顏元叔語),我想,這句話對於新詩創作者──尤其是新詩初習者來說,是特別值得警惕的。 

  若再稍微深入些講,則︽文心雕龍︾中幾篇論及「情志」與「文辭」間種種關係的文章,也應當是值得有志創作者,反覆加以精讀熟誦的。所以,我前面說過了,放膽寫出金門詩,此言雖小,可以喻大:與其胡湊瞎併,為文而造情,為名而造詩,倒不如深入鄉土,灑注血性,誠誠懇懇地,用金門人的骨頭寫金門人的詩,就像陳長慶先生「咱的故鄉咱的詩」系列中,︿了尾仔囝﹀、︿今年的春天哪會這呢寒﹀幾首,誰能說它不是遠紹風騷的新金門詩呢? 

  我未出版過個人詩集,將來也未必就有機會獲得政府補助將詩集付梓,或者有餘錢自行來刊印詩集,但一個創作者對自己的作品,本來總不免有些鄙帚自珍的味道;而現在的我,對作品又抱著比以前更加認真的態度,斯土斯民在抱,此情此志如此,所以,我也不怕讀者笑我在這裡如此剌剌不休,或認為我最近發表的詩「好像不像詩」。「是詩」呢還是「不是詩」呢?我只能說,我會繼續選擇用自己的創作來回答吧。而對於自己過去創作的成品,從「消極」到如今的「積極」,此中心境的轉變,當然多數是難為外人道的。而僅就新詩來講,若要明確地舉出其中一個關鍵,我想,金門的前輩作家黃克全兄,當是其中一個扮演「殘局逆轉」的推手。我與克全兄,初識於六、七月之交的文化盛宴中,我向他索取他的散文名篇︿老芋仔,我為你寫下﹀,後來,他很快就把文章寄了給我,並寫了一段話,而使我猛然一顫,漸漸地,又拾起了創作的信心和動力。他寫道:「洪騂兄:您的散文和詩極有可觀,尤其是詩,堪稱金門第一人,張力、密度之大,即使在台灣詩壇亦可大放光采,佩服之至,是吾多年來追仿的對象之一:::。」這是七月七日的事了,我很認真地看待這聊聊數語,一直放在心裡。

今天,我寫這樣的一篇文章,除了回報克全兄的溢美之詞外,我想,其中很大的因素,也是因為今年回家住了些時日:沈浸在家鄉的日升月落裡,夏日的黃昏時,常看到一對年邁的祖父母在浯江堤上,牽著小孫兒、小孫女的手,教他們如何放風箏,在那一刻間,我恍然覺悟到一些遠比個人的聲名利祿更重要的東西:我對家鄉還有一份未了的責任,這份對家鄉的愛戀,將永遠不會止息!而在那片昔日我上小學經常穿過的兒童樂園裡面,我怎麼也忘不了那個盪鞦韆的小女孩的聲音,她看著小姐自在地在另一個鞦韆上盪了起來,於是著急地喊著她的媽媽:「媽媽,幫我推!媽媽,幫我推!」我已經是四十歲的中年人了,而我還是幾乎快流下了淚:感謝上帝,我知道了,我的詩在這裡!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