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烈嶼芋.毋免哺

發布日期:
作者: 林文鍊。
點閱率:1,458

芋,名別芋頭、芋仔。

芋屬天南星科多年生宿根性塊莖植物,原產於中國、印度、錫蘭、蘇門答臘及馬來半島,印度和我國華南是原產中樞。

芋頭古有芋魁、芋根、土芝等稱,因它像蹲著的鴟鳥,所以也叫蹲鴟,宋代王十朋任泉州知府時寫有「我與瓜蔬味最宜,南來喜見大蹲鴟」的詩句。母根稱芋頭或芋母,旁生稱芋子或芋艿,有母子親情的寓意。檳榔芋因其肉的花紋顏色和檳榔相似而得名。

烈嶼芋頭疏鬆可口、芳香味美,早已名聞遐邇。深獲來訪嘉賓的喜愛,更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我們說「烈嶼芋,毋免哺」是有其道理的。

烈嶼在金門西南方,介於金廈之間,面積只有十四點八五一平方公里,但空氣清新、水質乾淨,且無工業污染,加之得天獨厚的土壤,非常適宜芋頭生長。烈嶼鄉目前種植芋頭面積約十一點二公頃,年產量約十九萬四千六百七十餘公斤。

市場常見出售的有檳榔心及麵芋兩種。檳榔心肉質為粉質,鬆軟可口,香味濃郁。麵芋粉質中帶有粘性,口味似麵,香氣較差,一般消費者均較喜愛前者。

芋頭含有大量的澱粉、礦物質及維生素,食用能開胃生津、幫助消化。食用的方法極多,有烤芋、油炸、煮食或作甜點。就在九十二年九月十日,烈嶼鄉公所所主辦的「鋤頭心、芋鄉情」假日文化廣場活動,其中有一項「美食」即以芋頭為佐料,推出芋頭粥、炸芋片、炸芋丸、芋香扣肉、芋角甜點:::等食用方法,深獲來賓好評。

上林村在民國八十九年六月十九日在「耆老口述歷史」時,耆老說了一個「芋頭的故事」,筆者略述如下:

「漢光武帝,在一次逃難時,情急就躲入芋頭田裡,那時正逢芋頭生長旺季,枝葉碩大,遮住了他的身體,然而頭部卻覺得癢癢痛痛的,心裡又深怕被追兵發現,於是趕緊摘下一片芋頭葉子蓋在頭頂上,因此未被發現,也就躲過了災難,保住了生命。由於這芋頭救了他的命,漢光武帝要讓芋頭多子多孫、酥酥鬆鬆,也許是「皇帝嘴」,芋頭果真酥鬆綿香,且又多子多孫,繁衍生殖。」

而在︽金門學︾叢刊 ‧顏立水的「金門與同安」一書中有談到「褒美進仕芋」的故事亦甚有趣,茲摘錄如后:

「清朝光緒年間,褒美村一位姓葉的農民,靠武力考中了進仕。廈門商行老闆有次請他吃飯,老闆備辦的酒席十分豐盛,空中飛的、海底游的、地上爬的,應有盡有,心想這位鄉下進仕該是大飽口福了。宴畢,老闆指著席桌剩餘的佳餚說道:「小菜幾碟,不知可合進仕大人胃口?」葉進仕鄉下人說話是巷子裡抬竹竿──直來直去,隨口應道:「東西是不錯,可惜少了一道檳榔芋燉肉?」葉進仕是吃地瓜芋頭長大的,平時練武,飯量又大,所以對檳榔芋情有獨鍾。老闆聽後掩嘴竊笑,心裡罵道:「真是鄉巴佬,我花錢又不討好,番石榴都不能上三戒壇,這芋頭還能上桌?」

葉進仕回家後,把這事告訴了進仕娘。進仕娘聽後跺腳:「舍敗,舍敗(丟臉),真真出土,掃了進仕的門風!」於是進仕娘想了一個挽回門面的辦法。她讓丈夫發請帖,請廈門的老闆到鄉下來赴宴。老闆接到請柬,心想鄉下人請客,八成是「米粉油律律(油漬漬),菜頭焢排骨」,有啥好請的?但礙於面子又不得不去。

這天宴席是進仕娘自當廚師,她把當地出產的檳榔芋頭,選擇大小適中,把芋皮削淨切蓋,挖空芋心,裝進瘦肉、蝦米、板栗、香菇、料珠、荸薺等佐料,然後加蓋,用精粉拌蛋清封密蒸熟,這道菜當地叫「八寶芋」。老闆吃得津津有味,讚不絕口,但不知什麼菜名。葉進仕告訴他是「檳榔芋肉」,老闆回想前事,知受揄揶,他只好以「味道好極了」搪塞。但這道菜也著實香味極佳,老闆印象頗深,回廈門後也學著操做,每有宴會,也必上這道菜,且美其名為「褒美進仕芋」。

芋頭,八月上市,故有「八月十五,聽香吃芋」之話語。在「一鄉一特產」的推廣了,烈嶼芋頭雖遠近馳名,然未有「企業行銷」,為烈嶼及金門農特產品打響名號,誠屬可惜。

「烈嶼芋,毋免哺」,回國華僑、來訪嘉賓如是說。

「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芋頭雖已遠近馳名,然在技術栽培、建立行銷管道、包裝宣傳、建立品牌,增進消費者信心,才能廣為銷售,營造烈嶼芋田風光,以期吸引觀光客,兼而提高農民收益,增進地方繁榮經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