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不一樣的水頭

發布日期:
作者: 陳鴻文。
點閱率:464
字型大小:



  自從金門碉堡藝術館展出以來,我們一家人就經常趁著假日,前往欣賞,由於展期較長,兼以住在本地,不必同觀光客一般趕著看完,能從從容容,細細品味,實在是幸運的事。更何況展覽地分散各地,週遭景緻各有不同,順便到四處一覽勝景,也有一番雅趣。依照文藝公車的行進路線,水頭聚落,塔山一號、二號、三號堡是最後兩站,過後就回返車站了,前往之後,深覺展出作品值得一觀,分別由李明維、謝素梅、大崙尾藝術工作隊、吳東旺、譚盾等藝術家陳列展覽,彼此皆相距一小段路程,所以能看作是各別的獨立作品。

水頭聚落,是地方上著名的建築史蹟展示區,昔日水頭人在僑居地奮鬥成功,衣錦還鄉所建的,融合了海外西洋及金門傳統建築形式,別具特色,其中,以高聳的得月樓最為著名,附近一帶幾棟建築,皆經考證後,以原貌整修,讓人油然而生思古之幽情。另外,展示有當年金門華僑前往南洋一帶,留學、工作,以及做生意的文物,並有日常物品,令人懷想當年其家居生活,還有一些歷史背景、鄉里傳說典故,使人對先民的關懷、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能有些許窺見,而有種種想像。李維明這位藝術家,要在這原本就十分完整的古蹟建築聚落中,安置藝術作品,在我想原本就不容易,因為以一般藝術作品的表現力,很容易過於搶眼,而把原本古色古香的風味,加以削弱或掩蓋,而在這裡,我卻見到了李維明對文化史蹟的尊重與謙卑,他的作品並不特別引人注意,反而是適當地融進了環境中,你走過小徑,會聽見親切的問候聲,這就是設在建築前的造型感應器發出的,訴說出一小段傳說,鼓勵你進一步探訪,留意裡面的幾個特色,建議你聽聽耆老說的故事。我們覺得這樣的作品點綴了水頭聚落,與環境是相得益彰的。

司機先生建議觀賞塔山堡應從三號堡開始,然後行走至二號、一號,再到前面公路搭車,所以我們下了車後,沿著小路上坡,先要看的是譚頓的作品。還未見到碉堡,就聽見「轟隆!咕隆!」的巨大響聲,越接近聲響越顯得震耳欲聾,爸爸笑說:「怎麼這麼大聲,來到戰地啦!」我說:「可惜多了些刮擦的聲音,否則更像了。」閒談間,已到了碉堡門口,見到一些音響分設四周,正熱熱鬧鬧地發出聲音,解說員迎著出來,本來想講些什麼,聽聲音太大說不清楚,對我們比了幾下手勢,等聲音稍微緩和,才說:「歡迎參觀。這是藝術家譚頓將砸鋼琴的聲音放大,很有震撼力,讓人想到戰場上的砲彈聲。裡面還有個隧道,請進來看看!」於是我們進去,雖然不算長,但是還蠻寬敞,堅硬的石壁,兩側凹穴裡,有一堆堆雜碎的鋼琴殘骸碎片,隧道盡處,是譚頓砸鋼琴、製造聲音的紀錄,還有堆成小山狀的過程,都是以影片播放,還有個小孩,彈出一首成曲的音樂,卻像不能支持般地朝旁倒下,我好奇的問:「這孩子怎麼了?」解說員卻也不能說出個所以然,含混地說:「也許藝術家要給觀者多一點想像空間。」然而,會不會僅是多了些效果,因此令人感到是多加的呢?那樣突兀的影音,不能不給人些印象的。看著有好幾堆三角形鋼琴殘骸,加上暗淡的燈光,有種神秘感。「他砸了好幾架鋼琴,不知道這數量有沒有特別用意?」媽媽說。「還是這隧道多長,就擺到多長,幸好這長度有限哩!」我笑著隨口揣測,也琢磨不出別的想法,只是覺得聲音,以及現場營造的氣氛,與碉堡環境相配合,確實有戰地的聯想。

接下來是往塔山二號堡,沿著小路,早已插了兩排白旗,就是那標題聳動的︽投降︾,碉堡本是抵抗外敵之地,「投降」是想都不該想的事,與創作環境來一個反向思考,或者別有深意。解說員引我們看一段影片,足足有十六分鐘,太冗長了些,內容是詢問一些小孩子,「是什麼人?是不是中國人?如果比你強的要打你,公不公平?要不要投降?」那些孩子顯然是被指導著,一概說:「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決不投降。」然後錄一些人群、廟宇、城市的景象,穿插期間,所以形式上也不是訪問紀實,只是宣導短片的模式。我說:「即使不理會政治立場,就藝術形式而言,這種方式也缺乏藝術的轉換,因為藝術要表現的應該是事物的本質,例如彰顯議題,要呈現的應是多元的觀點,而非特定的立場。」末尾,訪問者居然叫小朋友說出「兩岸維持現狀是漸漸向中國投降」或「等待中國併吞」等話。爸爸說:「這般用宣導短片的手法傳達觀念,太過淺白了。」接著,看︽彼岸︾,藝術家將歷史檔案和文件重新整理,將一九四九年兩岸分離以來,來歸的「反共義士」和投共的「叛逃者」的資料剪貼,排了一屋子滿牆壁,還有一個帶著兩顆籃球的假人,及一袋子乒乓球,聽解說員說,曾有人利用這裝備泅泳到對岸。觀過一遍,不得不承認藝術家的用心認真,只是與︽投降︾一作類似,覺得想要傳達的特定立場與觀念太重,對藝術呈現方式的講求顯得不足。「這樣和歷史文獻展不是很像嗎?」我心裡納悶著,步出碉堡,解說員贈送一本藝術家編的相關書籍│彼岸,裡面全是歷史資料。

我們問了解說員塔山一號置的位置,就繼續前往,路上風大,呼呼地吹,途經金門氣象局,建築物頂上設有一個白色鳥形風向儀,氣流一有改變,就隨著搖擺轉動,遠方見到新修復完成的茅山塔,爸爸說:「這茅山塔我小時候就有,當從鼓浪嶼返回時,遙遠就見到它,知道家鄉就要到了,心裏真是興奮!」「這是古蹟嗎?」我問。「不,原來的毀掉了,這是重建的。」遙望石塊砌成的茅山塔,昂然獨立於山巔,像是一名勇敢的軍人,守著這座山。之後轉向土石路,再上一段小坡,才到一號堡。

遠遠地就見到一個螺旋槳在緩慢旋轉著,距離遠的關係,並不覺得畏懼,碉堡口有一條繩子護守,旁邊坐著解說員,見了我們,由於都是水頭人,爸爸認識,彼此寒暄談話。我看看說明,藝術家要帶給人「沉重的感覺」,心裏想未必能吧?媽媽在圍欄前端詳一陣,說:「過來這裡瞧瞧,你盯著看一片槳,順著它繞過去,再轉回來,這當下真有要打到頭的錯覺。」我聽了也站在那裡,照著方法看一遍,這才體會到壓迫的感覺,站著、看著久了,還真不舒服,這麼看來,藝術家傳達的感覺是有達到,只是觀看的人得靠近些,站得太遠就減少了作品的力量了。「這螺旋槳與剛剛看到的氣象局,也產生了相互呼應的關係,同是與氣體流動有關。」我說著:「這塔山碉堡與別處碉堡的不同之一,也在這環境的特點,能照顧到這個,真是匠心獨運,富有巧思。」媽媽看著也同意地點頭:「這裝置單一的螺旋槳,簡單而有力,可謂佳作了。」正當我們互道心得時,爸爸也過來了,說了些稱讚的話,又前往旁邊的彈藥庫。

進了彈藥庫,映入眼前的是一幅巨大的黃山勝景,安徽省的黃山,被認為是天地間靈氣之所鍾,所謂「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現今雖然只是一景,山石、雲彩、奇松,仍讓人心曠神怡。有聲音傳來,是一女子嘹亮的歌聲,那語言不是漢語,所以聽不出歌詞涵義,但是聲音清澈而響亮,不急不徐,應是人放鬆心情,徜徉在名山大川間,才有這般爽朗的、悠揚的歌聲,我想到原住民讚頌神靈的聲音,也憶起客家人優美而充滿人情味的山歌,想來,那聲音背後的心情,也是類似的吧!那黃山奇景,逐漸出現了變化,一個黃色的大圓盤,從山後出現,日出似的緩緩上升,有些不協調,但是頗有趣,彷彿馬諦斯跑到庫爾貝的畫裡去了。然後慢慢地幾乎擠滿天空,又斜出畫幅,一陣子,一個小很多的小黃圓又在遠方出現,應該是先前的繞了個大圈到彼處了吧!音樂一直持續,這樣優美、簡單、幽默的影音,使人心情放鬆,緊張和疲憊因此紓解。

回家後,仍想著看到的幾個展覽,側重點不同,所以有相異的表現,都把原本單調嚴肅的碉堡,以及彈藥庫,藉由創作,產生一番新的氣象。正如相關評論所言:「『金門碉堡藝術館』,蘊含了文化、觀光發展的策略,正是金門發揚戰地特色,並進而內化為觀光資源的契機,希望透過海內外知名藝術家,以及地區兒童的創意,重新為碉堡、戰地賦予新生命。」常說藝術能為生活增添光彩,這裡所見的,無疑讓我們的水頭,可觀可賞的部分,更加豐富了起來。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