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札記》讀王安石傳
「北山輸綠幛橫陂,直塹回塘灩灩時。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行年三十已衰翁,滿眼憂傷只自攻。今夜扁舟來訣汝,死生從此各西東。」
北宋.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世稱臨川先生,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慶曆二年進士及第,病卒於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享年六十六。其所為「北山」、「元日」、「別鄞女」等為數一千五百首詩,篇篇精緻,膾炙人口,歷久不衰,似黃河之水,源遠流長,迄今九百多年矣。吾每於夜深人靜之際,輒覽讀王安石詩文以自娛。心牽其「變法」,情繫其仕途,感觸良深,竟夕枯坐,久難釋懷。雖偶因小飲大醉,於歌吟笑呼間,豈未始知其內心之悲也!今斯人遠去,為敘其人,因道其盛衰,以傷其千古受謗之議焉。
從來知音難尋?昔太公知遇於文王,諸葛知遇於劉備,玄齡知遇於太宗(君臣關係);再者,左伯桃之於羊角哀,伯樂之於千里馬等皆是。惟吾意欲有所問:問世間知音為何物?史載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子期聽而知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已無知音,乃毀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此相知之情誼,已足為後人所傳誦。話及當年「澶淵之盟」後,仁、英宗以屈辱求和,朝野酣嬉於太平,不復知天地間有所謂憂患矣。神宗登基後,求直言,察民隱,志於富國強兵,北伐遼夏,亟需輔佐之臣。思及安石曾有上「仁宗皇帝萬言書」,卻如同石沉大海,今逢神宗召以翰林學士越次入對,君臣一言即合,如魚得水。嗣後安石兩度授任宰職,實行變法改革,積極推行新政,故晝則暴身於暗潮洶湧之政爭,夜需閃躲狂風暴雨於暗礁,凡此種種,蓋欲思有以回報明主也。渠等相知之深,豈未有勝於前者乎!
王安石變法,旨在挽救極端虛弱之北宋,富國強兵而禦外侮。屬農業改革者,諸如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屬商業範圍者,諸如均輸法、市易法、專利制度。屬軍政者有省兵、置將、保甲法、保馬法及軍監器。另對選舉、科舉及學校教育亦進行改革。
吾以為,王安石變法立意至佳,確能拯北宋危急之政治。惟神宗年輕氣盛,決之太速,行之太急,且侵襲皇親國戚、大地主等既得之利益。加上保守派名士,以司馬光、蘇軾、蘇轍為首等朝臣,極力反對與掣肘,安石又秉性強拗,不得人和。此同時神宗薨逝(二十九歲),哲宗登位,高后臨朝聽政,以司馬光為門下侍郎,司氏任職後即盡黜新政。至此,王安石所為變法功敗垂成矣(時年六十五)。
吾讀罷王安石傳,感嘆人生際遇之不同,為官亦有遭遇之歧異,思之慨然!蓋北宋從政者之反執政者,非特不能支持執政而已,又從而詆譭攻擊之,使不能執政,或未必許其有所為,何也!若論北宋政爭為禍之烈,亦不過短暫如此。而今所謂之民主政治,追求政通人和,原容許理性之政爭,惟現今已淪為為反對而反對之鬥爭。長期政治鬥爭,惡性循環不已,人既浮於氣,理當疲於鬥,疲於鬥則思維因此蔽塞,且無心於建設。然天災雷擊、乾旱水澇、暴風驟雨、天崩海嘯等並無止息之時,亦無能得知可預防之日。是以,「九二一震災」、「八二五艾利颱風」殷鑑不遠,應足以為戒。次思及王安石治河渠書有言:「自古無不為患之河,直欲使河不為患,難矣」,實為天災無預警降臨之事例,誠哉!斯人也而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