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仙洲鳥語》慈湖賞鳥去

發布日期:
作者: 李玉鳳。
點閱率:611
字型大小:

揮別前日的陰雨天氣,三月十三日沒豔陽的多雲天氣下,我們大夥前往古寧頭溼地中心集合,這回的室外賞鳥課是由金門高中的莊西進老師帶領,每五人成一小組下,大家要求今天這三小時的找鳥、看鳥至少能找出20種鳥種鳥來,累積一次次的賞鳥經驗,這就成為各學員的本錢功力,大家無不以喜悅、期待之心,踏往慈湖賞鳥牆去。

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是慈湖上的黑點處處,及遠處已呈現白色的木麻黃樹林上在憩息中的黑點,走進一瞧,被我們驚嚇後的鸕鶿,一群群的往天空飛,近十點左右,由先前飛出去探路的幾隻先鋒飛回,接著陸陸續續大家跟著群體的腳步,以逆時針的飛行方向在空中盤旋,不到十分鐘的光景,盤旋後的鸕鶿即全部離巢,據專家們研究觀察,以前鸕鶿是到金廈水域吃海裡的鯽魚,但這幾日追蹤觀察後,發現牠們是飛到大小嶝處捉鯽魚,就在幾日前,莊老師帶著家人看鸕鶿飛回時,碰上好天氣,牠們一群一、二仟隻配合整體集體飛回,有的鸕鶿嘴中還含著來不及吞下的一兩隻魚就趕著飛回,如此的匆忙,致使莊老師們曾在一地瓜田上撿拾由鸕鶿嘴中剛掉落的活魚,無怪呼,有人利用鸕鶿幫他們捉活魚之說。

放眼望去,呈現在大家眼前的鸕鶿,有的在陽光照射下,呈綠色光澤亮麗的成鳥和色澤比較不亮咖啡色的亞成鳥混雜其間,來往之間,都可瞧見這兩種色澤不一的亞成鳥、成鳥,但雄雌鳥就不易分辨了,這鸕鶿,以前金門人稱牠們為「海雞母」,以前漁夫在海邊工作,鸕鶿也在海邊覓食,約一小時的覓食動作完後,鸕鶿們就以如母雞孵小雞時的姿態在沙洲上休息,這就是鸕鶿被稱為「海雞母」的由來。

而被稱為「海雁」的豆雁,在八十年左右,慈湖曾是牠們的棲息地,目前這慈湖已不復見,曾經金沙水庫有上千隻的豆雁鳥況,幾年前浦邊海邊有二十來隻的蹤影,今年的數量減少只剩有七、八隻,牠們也如鸕鶿樣的擁有群體生活行為,地瓜田裏的地瓜葉就是他們的食物,夜晚休息時,會有警戒鳥兒為大家留守安全。凡是有群體行為的鳥類,生活習性大致相同。

有學員指出,眼前的白鷺鷥,如何區分是大、中、小白鷺鷥來?依莊老師解說,整年皆有留在金門的小白鷺,屬於留鳥,而中、大白鷺屬於冬候鳥,脖子成彎曲狀的為大白鷺,其嘴巴為黃色,冬夏皆不變色。而中白鷺冬天時,嘴、腳皆呈黃色,只是到夏季時上嘴會成鉛黑色,背及前頸下部有長飾羽,冬天無飾羽,而小白鷺,嘴、腳為黑色,趾是黃綠色的,夏羽時後頭有兩根長飾羽,背、前頸下部亦有長飾羽。冬羽少了飾羽,腳變為黃綠色。這是眼睛所能辨識出三者之間的不同點,但若能熟悉到聽辯聲音的功力,那就是可謂的賞鳥專家了。

一般從圖鑑上辨識的鳥種,幾乎都根據標本來畫出,時間一久,標本會變質,色澤就會隨保存方法而改變,目前各種圖鑑標示不一,尤以大陸圖鑑更沒一標準,這有待專家去統合。故賞鳥注重多去看、去實地觀察,用背圖鑑方式不能得到好效果。

白鶺鴒出現在沙洲上,據莊老師們觀察發現,金門蚵田多,曾經見過金城體育館前海邊有五、六百隻以上來過夜的壯觀場面。白鶺鴒也叫做「搖尾鳥」,有「飛則鳴、停則搖」的形容,停下來時,尾巴不停的上下一直擺動,這是識別他的特徵,白鶺鴒金門有兩種:一種有明顯的黑色過眼線的白鶺鴒,一種為白面白鶺鴒,故名其臉為白色,沒有過眼線。他們通常出現於平地或水域,常不停地於地面走動,停棲時,不停的擺動尾羽,故稱搖尾鳥。

高蹺行鳥,停於沙洲上,其腳很長,為淡紅色,在滿潮時,慈湖有些鷸行鳥科的鳥在此停棲,退潮時再飛出,高粱田裏鷸行鳥科的鳥停於內的很多,鷸科的腳較短,在較淺的潮間帶、沼澤處覓食,找食物時,會先用腳踏水,以驚動水裡小動物而乘機覓食。而行鳥科的鳥腳較長,可在深水中覓食,會找坑洞中的躲藏魚、蝦、蟹等,其食性範圍較大,分佈也比較廣。

(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