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地方傳說》烈嶼地名傳說

發布日期:
作者: 林文鍊。
點閱率:2,618
字型大小:

烈嶼雄峙金門島西南海上,面積十四‧八五一平方公里,俗稱「小金門」。島形東北高亢西南低下,勢如虎子昂首回顧金門本島,素有「彪顧猛虎」之譽。

耆老相傳烈嶼與金門原本相互連屬,宋末帝昺為元兵追擊,船隻航行至西南海面,山勢突然崩裂,帝昺得以脫險免難,因此賜島名為「烈嶼」。明末盧若騰留庵集中則謂:「島形狀如斗笠,稱為『笠嶼』。

據︽馬巷廳志︾記載,烈嶼最早在唐時即有馬寨設置及零星移民散居,至於目前村落的開發,則可溯自宋末時,大陸東南沿海居民因避戰亂而遷來開墾,而後陸續再由福建一帶和大金門遷來定居。另一方面島上亦有氏族派分而形成新的村落。如此的演變歷程,一些村落不斷繁衍擴展,一些村落則持續衰退,最後終至消失。

依據清時之都圖,烈嶼與金門同屬馬巷翔風里所轄,烈嶼都次編為二十都,且為一保之一(烈嶼保),共有三十三鄉。(二十都烈嶼保:後頭、下寮、羅厝、湖下、青岐、埔頭、林邊、高厝、西吳、中墩、後山、上林、庵上、報塘、西路、西宅、後井、南塘、楊厝、湖井、前園、東坑、前埔、下田、後宅、刺園、下林、上庫、庵下、東林、黃厝、西方、西倉口,共三十三鄉(︽金門志︾卷一,分域略:20)

民國四年始設縣,依次維持保之制度,都次修改為第五都,共有三十二鄉(村)。(與清圖里比較少下寮村落)。

抗戰勝利後,劃分為岐山、林庫、東林、西井、黃埔、后頭、羅湖、林宅八個保。

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駐防本鄉,成立金門軍管區行政公署,設置烈嶼民政處,將『保甲』改為『村鄰』,劃編為林湖、黃埔、西口、上林、上岐五個行政村。

民國三十九年以後民政處撤銷,設立烈嶼區公所,四十二年恢復縣治,設鄉公所於西路現址,現轄內共有二十六個自然村(西路、西宅、東林、湖下、羅厝、青岐、上庫、楊厝、上林、中墩、南塘、后井、前埔、湖井頭、東坑、雙口、下田、西吳、西方、后宅、黃厝、埔頭、庵頂、庵下、后頭、林邊。)仍編設為林湖、黃埔、西口、上林、上岐等五個行政村。

烈嶼鄉目前現有的二十六個自然村裡,有關地名傳說者,茲列舉於後:

一、黃厝

黃厝原先為黃姓開基住過的村落,後則由青岐洪姓派下取代之,然為紀念黃姓曾在此墾居,因而保留「黃厝」村名。

二、楊厝

楊厝因附近有廢村的『大楊厝』,而取「楊厝」為其村名。

三、東坑

據說是先期墾拓者,見紅山山腳下,有條大水溝,湧泉終年不歇;又觀察此地形勢背山面海,加上有水源之利,便決定在此落腳開墾,逐漸發展為集村,此一聚落的名稱,就以東北方山腳下的大水溝而稱為「東坑」。

四、湖井頭

位於烈嶼極西的湖井頭,其地名由來是:因該社位於烈嶼西部觀音山倚山環湖,形似畚箕,社中四條溪水匯入湖裡,湖邊四周先人掘井灌溉耕種,是故有「湖井頭」之稱。

烈嶼鄉目前二十六個自然村中,尚需詳加深入調查、訪談、記錄、歸納、整理之,然後建立檔案資料。若此,則俾便一些專家來做分析、歸納、整理。做田野調查確實也很辛苦的,我烈嶼地名源由尚有許許多多有待再訪談加以記錄充實,力求完整。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