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居隨筆》讀書漫談
若有人問我這一生最喜歡的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的回答說:「讀書。」也許認識我的人會笑我:「笨!越讀越笨!越讀越輸!讀了一輩子的書,還不是成了一個笨拙的老頭!」即使有人如此的譏嘲我,我也不會在意的。而且也不會改變我的這一個永久的嗜好,只覺得老來有閒日子讀書,已經是上天賜給我的最大幸福了!
而且,愚見以為讀書可以說是一件很佔便宜的事,作者費心思辛苦寫成的一篇文章、一本著作,也許需要花上不少時日,整年或數年,然後方能完稿出版。我閱讀的時間,短的篇章,只需數十分鐘、一小時、數小時;長的整本的書,則或者需要一日、數日的時間。但從書裏得到知識的增益,智慧的啟悟,樂趣、欣喜皆在其中,天底下那有比這更佔便宜,更有益,更「ㄧ本萬利」的事呢?
讀書是一種生活中靜態的腦力活動,是一種最好的生活方式。一九二一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安那托爾‧法朗士說:「我發現了很多種的生活方式,而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投身於讀書中。」這是因為讀書最有益的是,從讀書中可以獲得身心的寧靜與快樂,這是其他的生活方式都不能比得上的。所以真正愛讀書的人,要是有人以南面王的權位和他交換清閒的讀書幸福,他肯定是不會答應的。
當然,喜歡讀書和不喜歡讀書,多半和天生的性情有關,晉代詩人陶淵明作五柳先生傳,自述說:「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就因閒靜少言的性情,便很自然的會好讀書。至於不慕榮利,那是好讀書的嗜好趣味遠超過榮利的汲汲營求的必然結果。功利中人也許要把淵明的話看作是窮酸,然而在淵明本人,卻是衷心的老實話,一點也沒有虛矯吹噓的意思。
嗜愛讀書的幸運兒,卻也有人要笑他是「書呆」、「書癡」,或譏嘲他是「書蟲」。英國小說家毛姆在他的著述「你與書Books and you」中說:「『書蟲』們會自己尋路,好奇心將引導他們踏上人跡罕至的小徑,重新發現已被遺忘的好書,會帶給他們莫大的愉快。」書蟲們天性對書有無與倫比的興趣與好奇心,他們自然會自己尋路,從書裏尋找心靈的清境與天地。即使是已被遺忘的好書,也由於重讀而有新的發現、新的喜悅。宋代詩人蘇東坡也同樣說過:「舊書不厭百回讀。」這裏所說的舊書,自是指好的舊書,那些傳世的偉大著作。
林語堂先生的名著「生活的藝術」,也有一段話說:「讀書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時間或地點。只要當一個人覺得想看書時,隨處都可讀。如果他能享受到讀書的樂趣,那麼不論他在不在學校或在什麼學校,他都會讀書。」真正愛讀書的人,多半來自天性,未必一定要在學校才能讀書,有高學歷的人也未必是真正的愛讀書的人,因為真正的愛讀書,是他能真正享受到讀書的樂趣。以讀書為樂,生活裏自然可以忘憂,甚至可以忘卻老之將至了!古今中外,有不少十分傑出的讀書人都不是由學校裏高學歷走出來的,我國著名的學者如王雲五、錢穆先生。文學家如美國的馬克吐溫,我國的司馬中原、沈從文諸先生。他們都是自己讀書成功的,對讀書有天生的熱烈愛好。
寫幽夢影的張潮說:「天下無書則已,有則必當讀。」這是讀書人嗜愛讀書的豪語,若今日的讀書人,必不敢作此語,作此語,則類於誇大不實。由於當今世界,出版極易,著作日出,書的良莠不齊,亟需讀書人細心選擇。讀好書,如對良友,可以得益;讀壞書,浪費時間,戕害身心。所以現代人得書容易,讀書容易,是一件福事;然而胡亂讀書,非僅無益,甚至有害,也是一件禍事。選擇好書,應該是現代讀書人讀書時最聰明的節省時間的方法。
佛家教人不要有分別心,讀書也是不要有分別心,要把眼光放遠,把心胸放寬。讀好書不須分古今,別中外;只要是好書,都是我們的良師益友。要如蜜蜂採擷花蜜一樣,將書裏的精華吸收為己有,釀造為我們思想、感情的一部分,日長月久,自然會使我們的思想更為成熟,感情更趨和善,豐富我們的生活情趣,提高我們的人生境界,這尤其是讀書最大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