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洲鳥語》細說鳥體
因選舉之故,週六的課程調整至21日進行,由台灣來的廖東坤老師,講授「解說技巧與賞鳥禮儀,培養賞鳥興趣參與研究計劃」等課程,首先,要有解說的本錢,廖老師認為你須先知道鳥體各部分名稱,則在野外辨識何種鳥時,依細部深入描繪,就比較容易分辨出是哪種鳥來。
首先先看腳趾部分,通常鳥類有些是有腳趾,有些是蹼,如鴨子整個為蹼狀,而白冠雞的爪型是分開的,仔細看可看出爪上有一節一節的蹼狀,而一般飼養的雞,有前三趾,後邊的後趾已退化變成很小,且在較高位置,成棄用狀態,而蠣行鳥只有三個腳趾,後趾已經退化不見了,這需要細心的觀察後,才能找出各鳥類的特徵出來。前三趾由內而外區分為內趾、中趾、外趾,而後趾在鬥雞賽時,可注意到刀子是綁在後趾地方,何以如此?鳥打架是跳起來,然後如泰國拳樣的用踢的,有如像袋鼠樣跳起來,故而將刀子綁在後趾來踢對手。
嘴巴部分,通常沒很仔細的說明,以上嘴、下嘴來區分,上嘴處有尖刀狀,扁扁的地方像刀一樣的地方稱「嘴峰」、若能整體了解型態上的特徵,在野外時,你才能具體的對人介紹說明,這嘴峰是增加嘴強度的構造,這樣才不會斷掉,有如人的鼻樑處一樣的功效,並非每種鳥都有嘴峰,不同生活環境下,他們的嘴型也不同,琵鷺因在水裡覓食是用橫掃式的,就沒有嘴峰的構造,金門話叫牠為「ㄌㄚ ㄏㄨㄟ」,主要是其嘴有如杓子般的在水裡橫掃故而命名之。
通常有些鳥須細分到打開嘴來看嘴裂,我們人的嘴大,則其嘴裂就深,如果在野外辨識區別中白鷺和大白鷺時,當他們緊縮脖子時,兩者體型很接近,你很難辨識出誰是大白鷺,誰是中白鷺,這時以嘴裂來區分就很容易,中白鷺的嘴裂只到眼睛的下方,而大白鷺的嘴裂超過眼睛,且更深些,故嘴裂也是鳥類辨識的重要依據。而眼睛部分有否過眼線是一明顯區分,眼睛前到嘴巴的部分稱之為眼先,這是很細微的特徵,對鳥類而言,這眼先的羽色很豐富,特別重要的辨識重點。
鳥軀體從嘴到腹部依序有頦、喉、頸、胸、腹及翅膀下方的脅,而頭部到尾依序為頭頂、枕(後頸)、上背、肩羽、背、腰、尾上腹羽、尾等部分。以白頭翁這常見的鳥兒來說,他的眼睛的位置有一特別黑的地方,稱為耳羽,極覆蓋耳朵的地方,這也值得妳描繪的重點。依各部位羽色的不同,若能仔細描述各部位的顏色,將會有明確的整體色澤提供給鳥友觀看,鳥腰部下的尾羽上下各有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這兩處的羽色和尾羽色澤會有差異,而它們的作用為保護尾羽受風吹後的尾羽會兩邊張開,易脫落,故而有覆羽保護它。
嘴下面稱頦,通常95%的鳥類因和喉部連在一起,顏色接近,沒有明顯區分,故鳥書裏沒有「頦」這部位名稱,一般以「喉」稱之,只有大陸產的鳥書有「頦」的稱謂,我們以喉部表示之。喉到胸之間稱為頸部,不同鳥種頸部長短不同,鷺科的頸部很長是其特徵,腹部側邊在翅膀羽毛下襬的地方,稱為「脅」,有多數鳥類的脅有很特殊的白斑,辨識處之一。
廖老師拿了一隻紅冠水雞亞成鳥的標本,來說明各部位的名稱,介紹到紅冠水雞可用腳滑水,但游不快,腳又長,後趾沒退化之因,是牠們常翻撿水生植物葉子、葉柄以找食物,故牠須較大面積以支撐身體,故後趾對牠大有用處,以增加底盤重心,這是根據他特殊的需求而演化,我們可從鳥兒身體不同的構造、形狀、顏色:::相應出牠們對棲地、生態環境上的需求。
鳥軀體上各部分的名稱記得牢,對於以後的解說,就較能以專業的名詞介紹。翼上部分在背羽和翅膀中間,及翅膀上方的地方稱之為「肩羽」,翅膀張開來,從肩羽往外有小覆羽、中覆羽、大覆羽,一層層覆蓋上去,此部分羽毛較短,小翼羽、小初級覆羽、中初級覆羽、大初級覆羽、三級飛羽、次級飛羽、初級飛羽等的稱呼,其中用於飛翔部分的為飛羽。翼下部分一般不太管,那是算很專業的部分,翼下覆羽可分大、中、小翼下覆羽,通常鳥的翼下羽色很一致,並不會有太大的差別,倒是對鳥體型有否清楚的認識,對於講解時是有所幫助的。每種鳥類,翼羽的色澤都不同,層層覆蓋,使飛行時減少阻力,具有保護作用在,鳥類的羽毛有點像拉鍊樣,常可見到鳥兒用嘴巴拉開、梳理、整順,這有利於其飛行。鳥的骨頭為中空狀,充滿氣體,沒有骨髓,很輕,有利於飛行。有些鳥的羽沿有特殊顏色,有些淡、有些加深,學這羽色的描繪,你必須觀察入微,才能很清楚的講解,否則只是學到皮毛粗淺處,若你能描繪一站立很久的水鳥-大杓鷸:「頭像西瓜皮樣,有中央線,側線、過眼線、眉斑很明顯:::」,這是下苦功後,才有這等功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