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的比較
兒子楷甯已經滿一歲了,卻「還不會」走路,其實從孩子的發展進度來看,這並不稀奇,也稱不上「發育遲緩」,但因為當初姊姊十一個月大就「健步如飛」,當父母的不免就「比較」了起來。
這一比較,可就沒完沒了了。除了走路的早晚以外,想當年姊姊週歲時,已會發出「ㄇㄢ ㄇㄢ」、「打打」等單音,更不用說最普遍的「爸爸」了,然而兒子到現在卻仍舊只會咿咿唔唔,或大叫表達他的情緒,卻聽不出明確清楚的單字聲音。再有,姊姊四個月長牙,兒子卻遲至七月大才冒出二顆牙,俗話說「七坐八爬」,兒子直到八個半月才能坐穩,:::種種跡象彷彿都顯示弟弟的發展比姊姊來的慢,有時孩子的爸就會摸著弟弟稀疏的頭髮,說:「弟弟呀,你怎麼這樣慢咧?連頭髮都比別的小朋友少!」言下彷彿已有一點點「恨鐵不成鋼」的惋惜!
有時爸爸會半玩笑半正經的說都是因為我懷弟弟時不愛喝牛奶,以致於鈣質不足,胃口不好以致於弟弟營養也不夠,我總是有點不以為然,雖然知道他說的不無道理,但卻又氣他隔著一層肚皮,根本不知道懷孕時媽媽的胃口變化、心情起伏,有時不是不吃,而是根本無法下嚥!當然,這些都過去了,老爺可以納涼地閒閒批評,媽媽我還是得撐起弟弟離開娘胎後的營養補給,並權充老爺與家庭醫生間的溝通橋樑,每每看完健兒門診,從專業醫生口中確定孩子的發展沒有問題,甚至體重還在百分比之前六十或七十、八十的保證後,再努力向爸爸解釋他寶貝兒子的發育「絕對正常」!
因為從為人父母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長,連這麼些自然的腳步若都不能跳離「比較」之心,當然可想而知日後孩子每一階段的種種表現諸如性格、才藝、課業,或所謂的聰明才智、成就事業,甚至婚姻家庭等,不免也要淪入被比較的命運了。我因此十分警惕,想起自己的兒時經驗,那雖然還稱不上競爭激烈的童年記憶中,仍多多少少存在著因著父母的期望或慾望(如:面子、彌補)而承受的被比較的夢魘。
猶記得孩提時,母親很關心我們的課業,每次考完試,總不免將幾個兄弟姊妹的成績拿來比較一下,有時還會跟左鄰右舍或親朋好友的同年齡孩子做比較。除了功課之外,其他諸如身高、體重、長相、個性等,往往也在被比較之列。過年過節尤其是比較的「高峰期」,特別是三姑六婆難得相聚,話題都圍繞在孩子身上,比較因此就成了最能彰顯虛榮、誇耀成就的父母之寶了。我記得多數時候我都盡量不以為意,可能也因為自己的表現一向不差,沒有讓父母丟臉,因此也不真的感覺到什麼壓力;當然也有可能是我神經比較大條,沒有刻意去想很多,倒是常有機會與同學聊天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埋怨起父母的這種無意義的虛榮心與比較心。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時父親有一位朋友,三不五時便會到父親經營的店鋪中小坐,屁股一落座,往往就是他們家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如何如何優秀,功課如何如何頂尖、資質如何如何卓越等,彷彿將來不是行政院長就是總統之列似的!所謂來者是客,母親說她雖然不好意思當面「吐槽」,心中卻不免有些不以為然,我想如果他的孩子知道爸爸在人前如此地誇耀自己,壓力必定很大,倘若資質果然不錯,能夠應付父親說出的種種大成就也就罷了,如若不然,可不是背負著極大的壓力成長嗎?是否為了父母的虛榮,再怎麼辛苦也要勉力為之呢?
還記得國中時班上一位女同學十分優秀,偏偏家中唯一的弟弟卻不愛唸書,其父母便往往在人前慨嘆道「豬不肥,肥到狗」!同學因此更力求表現,希望向父母證明「女孩也可以做得很好」,「女生也可以是父母的驕傲」;而他可憐的弟弟則在父母不斷地比較與苛責之下,功課沒有變好,自信卻日漸喪失:::。
經歷過孩子的成長,並晉升為「阿媽」以後,母親時常說的一句話竟是:「手指頭伸出來都不一樣長,如同自己生的孩子一樣,同樣的媽媽,卻有著不同性格的小孩,我們又怎麼要求別人跟我們一樣呢?」雖然這話是媽媽用來教導我們與人相處時的包容與智慧,但用在「人的獨特性與個別性」上,又何嘗不是同樣的道理?母親想必已經忘了自己年輕時的強勢與求好,也幸虧她的孩子都算爭氣,沒有因為父母不知覺的比較而走入歧途,甚或壓力太大無法承受而精神崩潰,還是一路顛簸,起起伏伏地走了過來,並成了別人的爸媽。
也許有人會說:「人有惰性,有比較才會有進步」。若比較最初的立意是為了讓人能夠達見賢思齊之效,甚或更上層樓,那倒也值得鼓勵;然而比較卻更似一帖毒藥,一旦沾惹上它,大人沈迷其中,惑於比較帶來的短暫虛榮或恥辱,而忘了最初的良善美意;孩子則淪為競爭、輸贏的工具,努力唯一的目的是為了「比XX人好」或「贏過XXX」,卻忽略了最重要的自我省視與潛能開發。我因此不斷提醒自己,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賜予他們生命,他們卻不是父母的財產。現在的發展不代表往後的發展,重要的是尊重他們的差異性,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路,有的孩子喜歡讀書,有的孩子喜歡跳舞,如果能夠適性發展,活得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從前孔老夫子說要「因材施教」,我們卻遺忘了數千年,並以父母的權威及自大將痛苦及壓力加諸在孩子身上,還自以為「我都是為你好」,想想可真好笑!中國人還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並非消極或逃避,反而是另一種豁達與放下的智慧。今晚回家第一項功課,就是向我們家老爺「洗腦」,別忘了自己當孩子時曾經遭遇的痛苦經驗,姊姊與弟弟是不同的兩個生命,無謂的比較,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