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憶往一水隔兩門自古本一家
金門的文明史,如果從晉元帝建武元年蘇、吳、陳、蔡、呂、顏六姓入島算起,迄今也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唐代貞元十三年在泉州設置五個牧馬場,浯洲陳淵任牧馬監,又有十二姓居民隨他來到金門養馬。金門牧場止於何時未詳,但許多遺跡都與「馬」有關,如官有牧馬侯,廟有牧馬祠,溪有洗馬溪,湖有泗湖,地名有馬坪、馬坑,山名有馬山、牧山等,這些都是歷史陳蹟。但建國前金門盛產騾駝卻是事實,同安柑嶺不少村民往金門買騾駝,用船載到蓮河碼頭,然後牽騾回家。雖說今天成群馬隊已經不見,但金門仍有以騾駝為「鴛鴦馬」的旅遊節目,這或許是當年牧馬的遺風留俗。從公元九三三年同安實施縣治到一九一五年元旦正式成立金門縣,其中除馬巷設廳這段時間外,金門一直為同安縣的行政轄地。所以南宋紹興年間告熹到同安縣擔任主簿時要「下鄉」到金門「採風島上,以禮導民」,並在燕南山創辦「燕南書院」。金門本島面積為一三四‧二五平方公里,與廈門島差不多,而民間以往又有「金門貴島,廈門富島」之譽,兩門合為「富貴」,真是得天獨厚。廈門與金門的大膽、二膽僅隔十一公里,在廈門環島路可以一目了然;從劉五店坐船到金門「同安渡」,據說祇需一○○八櫓。因此,早時民間有閩南歌謠傳唱:金門廈門真靠近,同風共俗又通婚;海水起落同時 (時辰),來來去去坐帆船。
現在的金門、廈門由於歷史上同屬同安縣的行政區域,所以兩門的百姓是血緣同根,神緣同廟,語緣同腔,文緣同源。由於多種歷史原因(如倭犯、遷界等),兩門的居民互遷頻繁,血脈一體。如金門賢聚顏氏徙居同安前街,而該村盧氏是由同安盧嶺遷入;金門沙美彭氏分支同安松山(今彭厝),而該村葉氏又是同安蓮花的移民。所以兩地的宗祠也都奉祀共同的開基始祖,如盧氏盧鄒,葉氏葉洙,許氏許 ,辛氏辛文逸等。今年八十一歲的王開伏老先生於一九四八年在金門沙美中心小學當校長,他回憶說,建國前每年清明節,他們邀請同是來自金門的許氏(丁號浯浦),劉氏(丁號金安)一同搭船回金門掃墓;而每年的冬至日,金門賢聚盧氏、昔果山余氏、前水頭黃氏、珠山薛氏等宗族也要派人到同安「吃冬祭祖」,兩地血濃於水的親緣可見一斑。
金門之所以有「貴島」之譽,是說歷史上「貴人」多。金門原是地瘠民貧之島,大概是「山高栽松柏,人窮想讀冊」緣故,所以「士多讀書取高第」,也就是「讀書堂裡出賢人」。古同安縣(包括今天的金門、廈門、集美、翔安、龍海市角尾鎮等地)歷史上出過二百二十三名的文武進士,而金門這個「蕞爾小島」就有四十四名,「錄取率」之高,令人讚歎。明代萬曆十七年同安縣中式八名進士,其中金門籍就有五人,至今金門尚有「五桂聯芳」匾額。
而金門籍的進士又都是些出類拔萃的人才。如陽宅陳綱是開同進士,歐隴林釬是同安唯一的文探花,後浦許獬是同安唯一的會元傳臚,金門所邵應魁是同安首位武進士,內洋鄭用錫是開台進士,瓊林蔡廷蘭則是開澎進士::::這些「暮登天子堂」的進士步入仕途後都成了顯宦名儒,一個小小的洪厝村,竟是「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清代武功之盛,金門則是「九里三提督,百步一總兵」。這些傑出的鄉賢,既給貧窮的老家海島注入新鮮的文化血液,給「文化金門」創造了豐厚的精神財富,也給銀城內外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蹟。二十多年前筆者進行全縣文物普查時,發現金門歷史名人遺留在同安境內重要的文物古蹟有六十多處,其中明代金門陽宅陳滄江和瓊林蔡獻臣這兩個家族的遺蹟最多。如三郡知府陳健(號滄江)的「九十九」間古厝,滄江壩、「岳伯」石牌坊、夫妻合葬墓以及他的兒子、孫子的墓葬、石雕等;光祿寺少卿蔡獻臣及其父親蔡貴易、長子蔡謙光的墓葬,蔡獻臣庶祖母楊氏的「節孝」石牌坊等。這些歷史文物保留完好,原來的同安縣人民政府已經公布了六處金門歷史名人的重要遺蹟為文物保護單位,即:陳滄江的「岳伯」石牌坊及其墓葬,廣東按察司副使陳基虞倡修的五顯第一溪橋,五省經略蔡復一故宅,國子監助教洪敏的「鳳山鍾秀」石牌坊,戶部主事陳睿思的澹園石刻。這些珍貴的文物古蹟,既是兩門人民共同創造的歷史文化遺產,又是研究金門與同安歷史上有著「無金不成銀」(同安縣城別稱「銀城」)親密關係的實物資料。
金門與廈門的風俗習慣,民間信仰,方言詞匯,建築飲食也都如出一轍。光緒版的︽金門志︾就這樣記載:「島中歲時習俗,大概不遠廈門。」金門有六十九尊古代風獅爺,被譽為「風獅爺的故鄉」,大嶝也有風獅爺,筆者十五年前徵集石質文物時,也徵集到風獅爺(今陳列在同安博物館)。歷史上都是「神隨人移」,同安洪塘三忠宮的「三忠王」香火被迎請到金門沙美,烈嶼西甲的玄天上帝是同安瑤江大元殿的分靈;金門厲府王爺宮的朱、劉王爺被縣城米市劉的金門移民帶到劉氏家廟供祀,清代同安柑嶺一村民到金門賣番薯藤,因生意遂心便把當地的五府王爺神像「偷」回村中奉祀。馬巷許羨,大嶝許純於建國前都到過金門後浦、瓊林教唱南音,而金門古寧頭北山高甲戲班也到同安與名旦「烏鬼仔梅」同台唱戲。︽金門縣志︾收錄的︽打鐵哥︾、︽天頂一枝竹︾、︽阿舅來︾等閩南語兒童歌謠,也和筆者十多年前蒐集、整理並收入︽中國歌謠集成‧福建卷‧同安縣分卷︾幾乎一模一樣。蔡復一夫人李氏(縣城西門驛路潮州令李春芳孫女)發明了薄餅,兩門民眾歷來都有吃薄餅的習俗。
如今同安吳招治專門開辦薄餅店,廈門文化人士稱她為「薄餅嫂」,還以「招治薄餅店」名字注冊商標,金門媳婦蔡夫人始作的「夫人薄餅」得以傳承和發展。至於祠堂的奠安儀式,中秋的搏餅遊戲,尾牙的「雞頭魚尾」宴席,娶新娘的唸四句等傳統民俗,兩門的作法及其含義也都大同小異。所以金門縣長李炷烽說:「每次到大陸,就如回老家探親一樣。」這種自家人的親切感,是地域的融合,血緣的凝結,也就成了今天感情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