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的俗語話》上海老生
一個人如果不切實際,用口說的多,用手做的少,這種多動口,少動手的典型,就是我們常說的「上海老生」─「用嘩的」、「嘩聲的」,與「上海的把式─光說不練」的語意是一樣的。
在金門,重要節慶,王爺生日、廟宇奠安、宗祠慶成,必需請戲班來「搬戲」才顯得隆重。一般者,請的是本地戲較多,戈甲,戲仔都有,記得斗門瓦厝、南門、古寧頭、烈嶼都有傑出的劇團。有進者,就到廈門、石碼、漳州請內地戲班,因為戲班人數都在三四十人,「家司」戲籠亦為數不少,「過船渡槳」,確是不易,且食宿接待更須費心安排,不是每一個社里都可以承擔的。最具慶典特色的是每年「城隍爺」生日(正是遷治紀念)必需請「正音」(京戲也)或「福州班」來金演出所帶動的盛況,才是一直為鄉親樂道。後湖鄉十二年一科的「海醮」早年也必需請「正音」演「打地獄」才是為「海上好兄弟」最好的服務。
「正音」也好,「福州班」也好,往往台上打得難解難分,演老生的卻老神在在,不慌不忙,慢條斯理地,連說帶唱,看起來好像毫不費力,也不要一丁點的真功夫,所以,大家外行的印象中,就以為「上海的老生」不必要真功夫,只要用「嘩」的就可以了,既省力、省事又省功。也難怪,「老生」所扮演的角色通常都是年事較高、職位崇隆,事業有成,有聲望、有地位的人物,幾乎每次「老生」出場都是氣定神閒,走台步四平八穩,唸口白抑揚頓挫,唱起來「牽聲量調」、「腳步手路」中規中矩,有板有眼,就是沒有打殺跳躍的動作,才會有極負面的印象留存在觀眾的心目中。其實,不論生、旦、淨、丑、入行坐科的訓練都是非常的正式,也非常的嚴格,絕沒有憑「嘩聲」、「食聲」、「用嘩的」就可以蒙混過關的。千萬個明證,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與一蹴而就的事。至於京戲平劇正音班的「老生」為什麼會說是「上海的」則無可考,可能當年上海是對外通商最為出名的都市,許多商業行為都經由上海承攬轉介,北方的戲班來到東南邊陲的金門,路途確實遙遠,由上海承攬轉介也是合理的推斷,況且北京太遠,又是帝都,高不可及,還是「上海老生」的稱呼來得親切自然些。戲裡的「上海老生」用「嘩聲的」只是他的表演方式之一,真正的功夫還是他深厚底實的內涵,絕不可能有「用嘩的」的「老生」。
倒是現實世界,滿街滿巷都是沒有「三腳貓功夫」用嘩聲比所謂「上海老生」還「上海老生」的現代「上海老生」,這些人的特徵常常是說「道貌」有「道貌」;說「譜勢」架勢十足;說表情是熱情滾滾,誠摯感人;說聲響是中氣十足,清澈宏亮,一副有模有樣,魅力豐沛的神采,就是偏要「四兩人講半斤話」,滿口的大話、白話、空話、廢話、「好話」─好聽的、冠冕堂皇的、慷慨激昂的、理直氣壯的、肝膽相照的「好話」與說來臉不紅、氣不喘、面帶親切笑容的謊話,讓人聽來無比的感動與共鳴,佩服得心服口服,等到真相浮現,事態明朗之時,大家才「後見之明」的嘆說「那會安尼」,然後是苦笑不已,認了。至此,又浮現了許多熟悉的臉孔,好親切、好和氣,也好恐怖。
這些「上海老生」還有一拿手絕活,就是不露痕跡地「出嘴乎人死」,將責任推乎別人,把功勞留給自己,硬拗硬搶,硬推硬塞,自圓其說,強詞奪理的功夫,真讓人佩服得無地自容。說他紙上文章,空話連連,偏又頭頭是道,言之成理;說他內容空泛,秀氣十足,偏又裝模作樣,包裝完美,嘆為觀止,可見幾十年來教育「成功」,「人才」輩出,新人不斷換舊人。議壇如此、政壇如此、黑道如此、白道如此、商界如此、民間如此,連一向是「人間淨土」的杏壇教育界也已經「淪陷」,在「今日聖人」的李遠哲博士評量表上不知應是「沉淪」還是「提昇」,在不才的粗淺意見,還是「歸零」重評,且要把「良心」放中間,才不會污了「讀書人」的尊嚴,不然被「羊皮」搶當「政治的羊尚和」,徒留千古罵名,實在非常非常的不值得。現在亂象叢生,產業出走,教育被「改革」得千瘡百孔,學子痛苦不堪,壓力日重,經濟成長率屢屢跌停,失業率負三、負四、負五,接近負六(現在好不容易辛苦地緩慢成長,又被不知臉皮厚的政客拿來作沾沾自喜的傑出政績,以「上海老生」式的大聲自抬身價,真要臉紅冒冷汗),砍殺搶奪擄人分屍,親族相率自婪自戕,天災連連,人禍不斷,幾乎已是新聞媒體經年報不完的人間煉獄「連續劇」,李聖人博士你閣下的良知良能「上海老生」的聲音到那裡去了,我看,連頭也縮了,抬不起來了。一嘆再嘆,天理何在!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