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心路──情牽同安渡
(五)學堂
蠹 蛀蝕了樑柱
蛀蝕了捐紙
蛀蝕不了僑資興學的歷史
新歲讓天使的迴廊不再滄桑
讓鷹揚回歸的山牆不再剝落
遊子在番邦的歲月
總惦念著
耕讀的書房仔是否依然無恙
惦念著宗廟裡的朗讀聲是否吵雜
學堂牽引著原鄉與異鄉的臍帶
原鄉與異鄉捐工捐資
在戊戌年後創造了新學堂
新歲的迴廊裡 山牆下
當年的莘莘學子正揮灑著歷史
新歲為蠹蛀的捐紙
進入新生命
後記:
清道光十六年(西元一八三五年),筆者外先祖,水頭黃氏十六世祖孫寶祖,析產時,將屋宅及田產十七萬栽,廁池七口等家產,抽大孫田坵外,餘均分四房,並 特立囑書:保留書房仔併小厝一所作為子孫讀書公業,不得私行典賣。
咸豐六年(西元一八五六年),十七世祖文藻祖將屋宅及田產二十三萬栽均分各房,留書房壹座貳進供子孫讀書之用,歷代耕讀,參加文武科舉考表現傑出,海內外族裔捐資興學不落人後,至金水學校成立,於民國二十年書房仔由具產權各祖共議,歸二十世祖惠祖建業。
金門歷代先民耕讀之薪火傳承,源自唐牧馬監陳淵,宋理學大儒朱熹采風教化, 元移民入浯後,至明清兩代,人才輩出,尤以明多文官,清多武將,均具文武兼資之特質,移民南洋浯洲僑親,仍然承襲了注重教育,造福鄉里的傳統。
先外祖捐資金水學校的一紙泛黃,蠹蛀的捐據上,紀錄了先民的興學心路,政府整修了金水學校的硬體、銘傳大學碩士班仍然彈奏弦歌,當年培育莘莘學子正揮灑著歷史的長河。走筆至此,要感謝我們的黃根本叔公嬸婆、舅舅黃盈端仲昆,八十多來,由於你們高尚的情操,由於你們的無私,保存了自乾隆以來的文化遺產,保護祖先的產業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