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憶往》砌在防空洞牆角的墓碑
老家修護時,將四周圍的區域做了清理,就在老家的後牆外,連接四房祖屋門口埕的防空洞發現洞門口牆基砌有一方淺黃色泉州花崗石墓碑,拔除其旁的雜草,赫然看到碑上有文字,小心翼翼清理碑面,見陰刻楷書碑文:「瓊林顯妣勤慈蔡門林氏墓 男文傑卯海立」,我納悶的想,尋常民家怎會見到墓碑?此碑的墳墓地在何處呢?為何把墓碑當作築防空洞的建材?「瓊林」是我的祖家,此方墓碑該是我的祖妣之一吧?立碑的四位孝男應該是前水頭蔡氏家族的先祖::。
於是我展開「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材料」。
我記得二十年前陪同父親紀錄祖先資料的程序,首先要看黃曆吉日打開祖龕,焚香祭拜,取出祖先神主牌位,抄錄神主牌位正面的名諱及孝男的名字,並且將神主牌位底座卸下,在神主牌位反面的夾層抄錄:祖先的生辰八字、卒年日期、墓葬處及座向等資料,這是我首次知道如何取得編修族譜的第一手資料來源。今逢蔡氏家廟落成,祖龕奉祀吾族始遷祖瓊林派蔡氏第十八世至二十八世所有考妣,期間我曾參與抄錄各房祖宅祖先神主牌位,最珍貴的是得到前水頭蔡氏開基祖第一代到第四代的資料,從一個人到一家人到一族人,加上田、宅的空間配置,說明家族史的濫觴。
據此抄錄下神主牌表裡的資料:「蔡公祐字君保妣林金娘謚勤慈後浦人氏生於康熙己丑年六月二十三日辰時卒於乾隆壬寅年三月二十七日巳時越年癸卯七月二十三日卯時安葬南門外海墘尾山向亥己乾巽分金丁亥丁己」;「孝男文傑卯海」。
再查證始編於明嘉靖己丑年及最近一次清道光辛巳年修的︽浯江瓊林蔡氏族譜︾,確定此墓碑是我水頭蔡第三代君保祖妣的墓碑,前水頭蔡厝的開基者是瓊林允能公,下傳乞公(字克長),再下傳祐公(字君保),遷居前水頭已三代,碑文依然以祖家「瓊林」稱呼。
光大前水頭蔡氏家業是第三代蔡公祐(字君保,吾族稱為君保祖)及妣後浦人林金娘,在君保祖的年代,正是清康熙、雍正、乾隆的一百年間,此時期政治清明、國勢富強,民間經濟力亦隨之富足,今前水頭聚落的最早期老房子,如「黃厝頂」有「十八之樑之稱」的九棟雙落北方格局的宅第、中界黃俊所建的「酉堂」等,多建造於此時。當時的金門頗富商機,蔡公君保具有商業頭腦,在後浦觀音亭(今靈濟古寺)右側的店街經商,從一家店擴增到三家店,此處在當時是後浦大街的街頭,靈濟古寺香火鼎盛,是熱鬧繁華的街市,今後浦觀音亭右側東門市場路九、十一、十三號三間店(今仍營業中)即是經商傳下的產業,亦是前水頭蔡家所稱的「公店」祖產,君保祖經商得法,財富快速累積,大力拓展家業。最重要的是購置中界李厝一落二櫸頭的房子一棟(位於李氏宗祠旁,今前水頭七十八號)和興建四棟分屬四房的祖屋。君保祖下傳的四子分別開前水頭長房、二房、三房、四房,長子蔡文(字子彬)生於雍正己卯年、次子蔡傑(字子俊)生於乾隆戊午年、三子蔡卯(字子芽)生於乾隆辛酉年、四子蔡海(字子湧)生於乾隆乙丑年,由於累積財富家道豐裕,家庭人口逐漸增多,每一房為達析產分炊乃起造住宅,於乾隆己酉前後起造四棟宅第分屬四房,建築型式分別是:大房祖屋是一落四櫸頭加右護厝、二房祖屋是雙落大厝、三房祖屋是雙落大厝大六路加左護厝、四房祖屋是一落二櫸頭加右護厝,防空洞的位置就在本宅的門口埕。四棟房子聚攏成為聚落中的家族住宅團塊,兩兩平行成梳式配置,前排是大房及二房,後排是三房及四房,而且後排高於前排,合於風水學所提的「步步高」「居之大吉」的格局,︽陽宅十書‧論宅外形︾說:「前高後下,絕無門戶;後高前下,多足牛馬」又說「前高後低,必敗門戶;後高前低,居之大吉」;同時在大房、二房的門口埕中間地帶挖一口井,自成獨立的生計圈,蔡氏宗族據此安居繁衍,此後鄉人以「蔡厝」稱呼,對比於水頭鄉元朝黃輔開基的黃厝、李良亨開基的李厝;「厝」是閩南人對於聚落的用語,通常其前加一姓氏稱呼,形成宗族聚落、血緣聚落。水頭鄉古地契、田契中皆可見到「蔡厝」名,可以肯定的是從清乾隆中期起才有「蔡厝」之名。
蔡姓住水頭鄉晚李厝李姓三百三十年、晚黃厝黃姓三百年,核心精華地早被先到者佔據了,如大水溝(金水溪)近中界鄉裏「大井腳」一帶,是屬於肥沃的黑黏土(腐植質多、含水性強),李姓早到定居擁有此最佳的土質田地,蔡姓憑著優勢的財力買下數坵(塊)田地,本區屬於田地(家鄉音「禪」即水田,相對於「園地」即旱田)可以淹水「佈米」(種稻),稻米年收「兩冬」分別是「六月冬」及「十月冬」,民國四十年後才停止種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