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金門有約
老師接著感性的講了一些關於生態上的事,包括我們把西元二千年視為是千禧年,真是一點情調也沒有的稱法。如果以那一年陽明山上的包籜矢竹開花來紀年(一般竹子是不太會開花的),是不是更浪漫也更富有想像空間呢!這也使我想起以前在新店的某所國小教書,附近有一條竹林路,想到的時候似乎會聽到風吹竹林「颯、颯、颯」充滿綠意的聲音,還有一種涼爽的感覺,就覺得夏天又快到了,真棒!又說到墾丁附近為了觀光,興建了一條道路,結果有種蟹類,牠們並不知道世世代代以來,從居住的地方爬行到產卵的海域中間多了一條道路,沒有人告訴他們,所以,他們爬行的路線依舊,因此,路上被輾碎的螃蟹屍體也越來越多。想想如果人類做事情可以不再只為自己想,多為其他的動植物想一想,那該有多好!如果顧慮到這些小螃蟹的生命,蓋一條高架橋讓車子從上經過,有一天,當你的兒子帶著孫子來觀光時,好奇的孫子一定會問為什麼在這裡要建一座高架橋?這時,你的兒子就可以驕傲且溫柔的說,那是因為爸爸的爸爸們為了怕傷害到橋下的小螃蟹,所以:::,這不是一種很好的生命教育嗎?其實,小小的一念之仁,無形中也會惠及到自己的子孫,也許這種蟹類只是因為人類觀光的便利就滅絕,最後你的子孫就只能在書籍上看到,如果再講到整個生態係環環相扣的生命鏈,牽一髮而動全身,那對於人類的影響,更是難以估計了!(唉,我還是自私的以人類的觀點來看事情,但也只有這樣說,才能讓自私的人類知道對自己或自己的子孫有影響時,才會有點感覺!)
其實,自然界的萬物一切平等,而人類也許因為有點小聰明,就自以為是萬物之靈,砍樹伐林,破壞生態,科技越進步,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受得傷就越多,而大自然從不言語,他只是默默承受,直到有天他受不了了,終於發出了比較大的呻吟聲:土石流,臭氧層的破洞,全球氣溫的升高,空氣品質的下降:::這些,以人類遲鈍的感覺來說,應該還不算太嚴重吧。看到吳老師這種有敏銳感覺的人,我真得很感動,他說:「其實,我們跟大自然的關係,不是對立,而是平等的。現在的我們不可能再回歸原始,回歸到以前那樣優美的環境,當務之急,應是想想如何和大自然和平共處,不要再一直傷害大自然。」我想,大自然會感受到我們善意的轉變,因為他的心從來都是細膩平和的。
老師介紹了一些描繪大自然的文章與大家分享,我覺得很美,我也選錄幾段,願您也能從此品味到大自然的丰姿:「我看見牠往前流出一隻有紋理的腳,走上潮濕、無法臆測的道路。牠未經剪輯的感官印象是否包含我雙眼赤熱的凝視?我是否該將牠拿出水面,讓他看看仙女星系,並且吹牠小小的內質?我用一根手指攪動水,以免水中的氧耗盡。或許我應該買一個有電動發泡器和燈光的熱帶魚缸,然後養這隻變形蟲當寵物。是的,牠會告訴他分裂的後代,宇宙是二乘五英尺,而且倘使你仔細凝聽,你會聽見營營作響的天體音樂。」(︿汀克溪畔的朝聖者﹀(Pilgrim at Tinker Creek),Annie Dillard著,中譯本,台北,天下,2000:25-6)從裡面可看出作者對變形蟲的尊重,他會在意變形蟲是否注意到他,要拿出變形蟲也會遲疑,或許怕嚇著了他,驚擾了他,他把變形蟲看做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個體,想像當他幫變形蟲買了一個魚缸後,熟悉環境後的牠會以老者般的智慧語言告訴牠的子孫,宇宙經過牠長年的研究是二乘五英尺的大小(其實是魚缸的大小),而且這個宇宙還會發出美妙的音樂(其實是電動發泡器的聲音)。優雅細膩的描寫,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很有修養人,真想套一句流行語:愛自然的人不會變壞。
「在每個轉彎處,我們看到白鷺站在前方的水池中,一尊尊白色的雕像都有一個個白色的倒影:::當一群白鷺在遠處一棵綠柳樹上棲息時,牠們看起來就像一陣太早到來的暴風雪。」(︿沙郡年記﹀(A Sand County Almanac),阿道.李奧波(AldoLeopold)著,吳美真譯,王瑞香審定,台北,天下文化,1998年版,頁209)想像一下,或許這時你正開車在一綠意盎然的田野,在每一個轉彎處,總有一個美麗的畫面像瀑布一樣,刷的一下沁涼的出現在你的眼前,給你無限的驚喜與驚呼,你又不敢太大聲,怕驚擾了這一片美好與寧靜:一隻隻白鷺就像一尊尊白色的雕像,優雅的站在不遠處,是那般悠閒、與世無爭。仔細一瞧,映在水田裡的倒影又微微顫動,動靜之間,你甚至會懷疑這時所看到的景象是不是真的!而當一群白鷺急衝衝、大落落的棲息在一棵柳樹時,白綠相間的就像一株覆滿白雪的綠樹,不但美,而且充滿動態感,如果你的自然知識足夠的話,甚者會讚賞作者用暴風雪的比喻很高明,因為它也呼應了白鷺是一種冬候鳥。
我們試著由作者的眼光來欣賞大自然,看他們描寫鳥類「如果眼力夠好,你可以搜索天空,看見牠顫動著翅膀,在羊毛般的雲朵間盤旋:::如果你眼力不佳,不必勉強,只要看著籬笆柱就行了。很快的,一道銀光會告訴你,高原鷸棲息在哪一根柱上,收攏著牠長長的翅膀。發明『優雅』這個詞的人,必定看過高原鷸收攏翅膀。」「鶴曾經築巢休憩在雲端之間,並飲用落自天堂的水。」再看看他們如何描寫魚:「一尾魚兒閃現了一下,然後像鹽巴一樣溶入我眼前的水中。」自然裡每一樣生物的一舉一動,竟這樣的迷人與多彩,只要你能靜下心地觀察他,你一定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東西,就像寫了︿汀克溪畔的朝聖者﹀(Pilgrim at Tinker Creek)一書的作者Annie Dillard說的「凝視是一種慎重賜與的禮物」,如果你仔細品味這一句話的話,你會發現大自然的豐富與寬厚,如果你懂得愛惜她的話,你得到的禮物絕對比珠寶鑽石、任何炫人耳目的東西還珍貴。
再以一段老師這次分享,而我從以前就很喜歡的一段文章和大家共享「你們怎麼能夠買賣天空、土地的溫柔?這些東西我們怎麼能夠賣給你們?而你們又如何能夠購買?難道你們只憑紅人的一紙簽約,就能對這土地為所欲為?設若空氣的清新與水的漣漪並不屬於我們所有,我們如何賣給你們?當野牛已經死盡,你們還能再把牠們買回來嗎?」(︿西雅圖的天空、泰得佩瑞版﹀(How Can One Sell the Air?Chief Seattle,sVision)Chief Seattle,孟祥森譯,1998年3月,台北,雙月書屋,頁812)。「人類只是土地的寄居者,不是主宰者,所以要蓋核電廠時,烏雲、樹木、寄居蟹也應該都有一票才對。」老師也開玩笑的說道,或許老師是認真想的。
在︿小說中的影像技法﹀中,吳老師也講得不錯,講了幾種小說的寫作或觀看手法,如「結構主義」「意識流」「蒙太奇的手法」「後設觀點」「冷的觀看」等,也分析了梁朝偉和張曼玉主演的︿花樣年華﹀,張國榮、梁朝偉、劉德華等人主演的︿阿飛正傳﹀等影片,當然我的想法也一堆,但礙於篇幅的關係,我想就此打住。
三、自然與文學
最早的文學應是從自然落筆的,︽詩經︾的第一篇︿關雎﹀講到男子對女子的思念與追求。就是看到河邊的雎鳩鳥起興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鳩鳥恩愛的樣子讓詩人有感而發,遂留下了這傳送千古的詩篇。
將自然寫入文學,可以是很美的,比如以冬季的鸕鶿入筆。群居性的鸕鶿,你可以說他喜好交朋友,在寒天,在水上嬉戲捕食,讓水也沸騰了,累了,就以慈湖的水當酒,把酒言歡,暢飲熱情;漫天飛舞的模樣,或者是為冬季的天空織就一件黑毛衣,怕冬天太冷,怕慈湖的風大,鸕鶿竟有母親的關懷,而散發出柔和橘黃色的夕陽,則是衣服上的一枚胸針。所以,在冬季,如果你覺得冷,那麼,請到慈湖走走,在那裡的天空,你將覓得溫暖。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