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咱的俗語話》娶某小登科

發布日期:
作者: 許丕華。
點閱率:1,009

九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回金門主持舍侄許績偉與台南蘇淑蓉小姐的結婚典禮,不小心這場有點古又不太古的「金門式婚禮」讓幾個電視媒體一連播了好幾次,也讓許多親友看到新聞後「驚奇」又「好奇」地打電話來,作「報喜式」的關心與探問,是什麼原因竟然把不是很特殊的婚禮過程拱上電視,而且成了連續播出好幾回的新聞,我的回答是可能這種「遵古」而不「泥古」的改良婚禮,已經比較少見,才會引起媒體的注意。

「娶某小登科」,對個人、對家庭、對社里、對親友都是一件「大代誌」,舍侄先後在中山大學企管系及雲科大企研所畢業後,曾任職東森科技,現在工研院任研究員,是屬於接受現代教育,思維與作為都走在時代尖端的新人類,照說,他的婚禮應當在現代化的禮堂,接受長官、師長、同事、同學、親友嘉賓的禮讚、祝福,用現代化的儀式,沐浴在浪漫的氣氛中完成人生的大事。只是三年前吾弟遽然先行,臨終不放心的就是漸近「而立」兒子的婚事,怎奈良緣天尚未定,月老紅線未牽,所幸未久,結識蘇家佳麗,一路從相遇、相識、相知、相惜、相愛、相許、相容、相融而相溶,到相約同心攜手,共創幸福美滿的未來,共營溫愛甜蜜的家庭,他倆以不渝的真心感謝月老的費心與父母的苦心,並在尊長的安排下,他倆欣然接受地將婚禮回金門的祖居自宅隆重地舉行。

在古禮的儀典中,除「問聘請期」與訂婚是依台灣省俗由男方一行人南下台南在女方東山故居舉行外,從「掛燈」、「拜圓」,到「敬天」、「酬神」、「祭祖」、「會親宴客」的全套禮儀,都在金門辦理,女方尊長親友則由台灣前來金門全程參與。「掛燈」(子婿燈)「拜圓」是古式婚禮的序曲,婚期之前的十二日或八日、六日(取雙為吉,十日較少人用),由男方備湯圓拜祭祖上暨外祖舅家,拜圓之前寫有堂號姓氏的白底紅字,紅紋的子婿燈要先懸掛,以示上告祖上有子孫即將「成人成器」的喜訊,掛燈時寫有姓氏的一邊要對著「天公燈」,這是「添丁進財」之意。舍侄的「拜圓」,訂在婚期前十二日的十二月十三日,我們一家剛好十一日回金門投下立委選舉神聖的一票後就留下主持。往昔,「拜圓」前一天必勞請鄰近嬸嫂前來幫忙「搓圓」,現在已有商家以現貨供應,只是金門市面的「圓仔」顆粒太小,因此特由台北帶了二十斤作為拜敬之用,不敷的則由「米麻糬」替代。「拜圓」由自家堂上列祖始,家長上香祝告後,準新郎行跪拜禮,然後是「祧內」供奉祖上神位的祖堂,宮廟神明,最後是祠堂宗廟及會元許鍾斗十二世祖,最後是外祖舅家暨外曾祖舅公家而完成。

結婚前一天為「 豬羊」,現雖不盛行請「館贊」在自宅辦桌,已無需「  豬倒羊」勞動「親同厝邊」,但婚禮期間仍有賴他們的協助,由上午「敬天公」前的掛外祖所贈的「財子壽」及母舅聯開始,大家還是忙個不停,如女方家在金門就行「插定」禮,「天公」敬好即送豬肉、婚書、禮敬至女方,女方則「剋肉留骨」及回送「嫁妝」、新娘燈等物。

為增加婚禮的隆重,女方的「對重親」包括外公、父母、姊妹等一行十六人前一天即到達金門,男方的外公嬤、母舅、母妗亦提前由台中趕回,舍下內外十四人分二天三批同來分霑喜氣,新郎、媒人、男女儐相、花童在樂隊前導分乘六部禮車前往飯店迎娶,經由金城大街,會元「叢青軒」故址及後湖鄉里,抵達時,車停,放長串環保鞭炮,由父母雙全小男童手捧「框紅椪柑」一對,糖果兩粒在車旁迎接,進門前媒人撒「緣錢」,口唸「人未到,緣先到」,新郎牽新娘跨門檻入門,在廳堂站定側身,「乾家」由另房背身後退,在廳堂與新娘以背相見,以免日後「相沖」,「乾家」添花後「拜天公」,進房、換茶、換圓,茶為甜茶,湯圓現煮,一切「甜蜜圓滿」,然後由小童撟燈前引,沿拜圓路線,增拜會元之父振之公,會元之叔「四叔爹」,高潮是拜「昭應廟」神明後的「抱新娘」,這是後湖一直不廢展現「小登科」氣勢的舊俗,往昔,在神前拜後,鄉親即以椅條相疊將宮門橫圍,然後由新郎在宮門外將宮門內的新娘抱起越椅過門,引發圍觀者一陣歡呼笑聲,因圍椅不好抱,此次改為由宮內抱到宮埕,仍是歡聲連連,看似文弱書生抱新娘有步有數,自是引發諢笑話題。

中午宴客,現在已改用大圓桌,外公嬤、母舅、親家公、親家親姆同桌已化解座位安排顧慮,舅公則在晚宴蒞臨,一切順綏,「小登科」是大喜事,是日是可以「無大無細」,諢笑戲謔,只要不傷大雅總是皆大歡喜,古禮可以「遵」但不可「泥」,畢竟時代已進入二十一的E世紀,不合時宜的繁文縟節應存菁簡化,此次代舍弟主持績偉賢侄「古中有新」的婚禮,意外引起媒體重視,印證良風美俗是讓人欣然接受的。

回頁首